《蓮嶝上師開示》
佛書精彩 淨化人心
<2000年2月26日西雅圖雷藏寺>

師尊、師母、各位上師、各位法師、各位同門大家好。(眾鼓掌)

我們今天慶祝師尊第一百三十九本文集完成,師尊在台灣寫了三十九本,在這?寫了一百本。我剛開始看師尊的書是在台灣,那時候大學剛畢業,人家送給我幾本書,很開心,哇!怎麼有這麼好的事,以前我到廟?經典看都看不懂,那真的是很深,奇怪!怎麼有這麼白話的東西可以看?我就到書店去找書,經常到書店等啊等,看有沒有新書。後來有一段時間師尊書上都有寫,以後不寫了!不幹了!書上常寫﹕我不寫了!不寫了!但還是有寫。我看到有再寫我就很開心了,但是要很久的時間才有一本書出來。

自從師尊到美國,更好,一下子就一百本。師尊到美國時我還在台灣,很快就有一本,很快就有一本,看的很開心。我常常到書店去翻,看到書店有就很開心,那真的是一種精神的食糧,師尊的書真的是可以淨化我們的心,而且還有很多的法,如果今天有很多的煩惱,就拿書來翻,要請師尊開示比較難,拿書出來翻,那就是開示!

隨時隨地都在開示,每一本書都在開示,今天蓮潔法師講很多師尊的書的事情,她叫我要講,所以我今天講這一篇師尊的第一百三十八本書?面的一節,我講給你們聽,你們想聽嗎?(眾答﹕想)我們都是同好者,書還沒有印刷出來,我先講給你們聽聽,先聽先贏。

我講其中的一篇,師尊的書每一篇都很精彩,如果我講的很精彩就是師尊寫的很精彩,講的不精彩就是我講的不精彩。

我講「天上大塔」,師尊講祂在年輕的時候聽到一個故事,有一個人他很窮,想發財想得頭昏眼花,他就到八卦山上的一間廟,那個廟叫做百姓公,百姓公是什麼?我們台灣話講就是一些鬼神、陰神。他求,如果我中了愛國獎券,我就請布袋戲演一場給你看。」他發了這個願。「結果他真的中獎了。中了最後一獎,沒有辦法請得起布袋戲,不夠啊!只有幾百塊,布袋戲要幾萬塊啊。

沒辦法,死定了,但是他們之間有一個誓言,他一定要演戲給他看。他就自己到百姓公廟演給鬼神眾看,他拿一個蚊帳當戲台,自己演布袋戲。你們喜不喜歡看布袋戲?我小時候很喜歡看布袋戲,我們台灣最有名的戲偶就是藏鏡人、史豔文還有一個秘雕,其實掌中戲台面也有佛法。我記得布袋戲偶出來時一直笑一直笑,然後講一句話﹕一步一步走入死亡的界線,其實這是真理耶!

你們是不是一步一步走入死亡的界線?我也是一樣,我們有時候在祝福人家生日快樂,我常常喜歡唱一首歌﹕祝你生日快樂(歌名),其實不應該這樣唱,其實應該這樣唱﹕你的死期快到,(眾笑)這才是真理。可是我們師尊可以,因為我們師尊是無量壽佛,無量壽佛怎麼唱都沒有關 。

再說他演布袋戲演得很好看,真的是一級棒,下面有很多很多的鬼在看,開始很少,後來越來越多,一傳十十傳百,一大堆鬼在看。看到最後有一個鬼講,這個地方擠不下這麼多鬼耶!這麼多鬼在這裡,這個山會崩下去,他還沒有講完山就崩下去,轟一聲,所以八卦山那?有一個斷崖,就是這樣造成的,這是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其實是講因果。

第二個故事是一個傳奇的故事,一個農夫在種田,很辛苦,可是一陣暴風雨突然下來,他戴著斗笠跑到一間尼姑庵?面,那個廟香火不盛,很少人去那?拜拜,廟的牆很斑駁,地上都長很多草。他跑到廟?面躲雨,?面供奉一尊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旁邊立著韋陀菩薩和迦藍尊者,廟很破。他進去一看,哇!廟上面有洞,雨滴一直滴下來,滴在釋迦牟尼佛頭上。他一看,耶!釋迦牟尼佛在哭耶,再一看,原來是下雨。他想一想,我都有帽子戴,釋迦牟尼佛怎麼可以沒有帽子戴?他動了一個很清淨的念頭,他把他的帽子拿下來去戴在釋迦牟尼佛的頭上。後來有人要把斗笠拿下來,怎麼都拿不下來。後來聽說那個農夫死的時候,有人聽到夜?有人吹奏,還有轎子迎接他,他就往生到天界去,住在一個塔,那個塔很高很大。那個塔是什麼化現的?就是他那一頂斗笠化現的。所以我們佛教講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很小的善事會給你帶來很大的福份,這是第二個故事。

第三個是師尊禪定的故事。師尊在禪定中進入宇宙意識?面,在大梵天看到兩個很高的塔,師尊問大梵天王這兩個塔是誰在住的。大梵天王說是潘俊在住的。師尊想他在陽世間一定有蓋廟的功德。但是大梵天王說不是。師尊問﹕那什麼因緣他可以得到這個塔?大梵天王講﹕以後再跟你講。師尊說我很想見潘俊,剛講完潘俊就出來了。師尊問他,你是什麼因緣能夠住在這塔?面?潘俊講這個世界起心動念都是業,我們的起心動念都是業,不是善業就是惡業。

什麼是業?業就是一種造作,有三種,一種就是善業,順於道的就是善業,第二種就是惡業,逆於道的就是惡業,第三種就是無記業;就是不善也不惡,他講了很多,但是也沒有回答師尊的問題。師尊問他你是什麼因緣來到大梵天,住在這個雙塔?面去,他不講,不回答,師尊一直問,他說以後你就會知道。

最後,潘俊求師尊一件事情,今日我們相見,我有一件事情拜託你,這件事只有你辦得到。他說他的後代子孫在跟寺廟爭地,他求師尊跟他的後代子孫講一講,把那一塊地讓給廟。師尊說我跟他講是可以,但是他們不信啊。潘俊說﹕只要你跟他們講我在陽世間很喜歡研究一本經典,那一本經典就是瑜伽論—法玄,我很喜歡看那一本書,他們就會相信了。師尊出定以後,過了幾天,潘俊的兒子就來找師尊問事,他問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請問潘俊往生何處?

其實往生那?並不重要,因為往生就已經往生了,我們修行人不管是往生到那?去了,現在就盡我的力量去做,盡量幫他超度,盡量幫他做功德、印經書,就算他已經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是要幫他做,要知道我們所做的善事永遠都是不夠的;所以雖然他已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是要幫他做超度,還是要用他的名義去印經書,做功德,盡我們的力量去做。當然問也是不錯,但是不管問的結果如何,你還是要做,或者你不知道結果如何,你還是要去做,活在世間一天,你就做一天,活到老做到老,這是我們的責任。

師尊跟潘俊聊過天,當然知道他往生到那?去,但是師尊跟他講,他不信啊!他以為師尊在開玩笑,師尊有時候喜歡開玩笑,但是開玩笑也有真理啊。他老爸往生到何處,但是他的重點不是在這個地方,他的重點是他在跟人家打官司,到底是會贏還是會輸,因為他在跟廟打官司。

本來師尊認為潘俊應該有蓋廟,才有這個功德,後來他的子孫講因為他的父親把一塊地捐給廟,廟蓋了一個雙峰塔,因為捐地的功德所以他的老爸往生到大梵天,住在兩個塔?面。他是因為捐地的功德而不是建塔的功德,但是他捐地的時候,地很便宜,但是因為手續不是很完整,所以到了子孫的時候,就有機會跟他吵,地一漲就是很可怕的,台灣以前的地,一坪是兩百塊、三百塊,現在一坪就一百多萬、二百萬,台北市的地是這樣子的哦。

所以他的子孫一看到,眼睛就紅了,一定要打官司,要不到錢,要一半也好啊,他的子孫要跟廟打官司,所以他來問師尊這個官司會贏還是會輸。師尊沒有叫他打官司,師尊跟他講你把這一塊地讓給廟。他當然不願意啊,這麼多錢他當然不願意啊。但是師尊跟他講你老爸講的啦!」但是他們不相信,他們以為師尊跟廟有勾結,才會講這種話,師尊跟他講「你老爸生平最喜歡的一本書就是瑜伽論—法玄。這時候他們的兒子、孫子才嚇了一跳,真的是他老爸講的。這個官司會輸還是會贏啊,不問了,我們回去考慮一下,他們回去以後就把地讓給廟。就在那一天,幾個子孫同時夢到阿公跟他們講,你們要聽盧師尊的話,其實聽師尊的話,就等於聽阿公的話,老爸的話。

這種事情,其實我也看了很多,他老爸把地捐給廟,以前的人都是講信用的,嘴巴講的就OK了,連文件都不用寫,這塊地給你就是給你了,甚至沒有打契約就給了,但是子孫不一樣了,因為這塊地還是我老爸的名字啊,跟人家要回來。這種事情常常有,我們在外面弘法也常常踫到這種事情。

佛教講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剛剛講釋迦牟尼佛掉眼淚,其實釋迦牟尼佛會哭也會笑。有一次魔王在對付釋迦牟尼佛的時候,他沒辦法勝過釋迦牟尼佛,用什麼魔法都沒有辦法,最後他跟釋迦牟尼佛講一句話,現在因為正法存在,我動不了你,將來末法時代,我派我的魔子魔孫講一些似是而非的佛法給你們聽,毀壞佛法。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看到末世眾生的慘狀,祂的眼淚掉下來。佛陀哭了。釋迦牟尼佛會哭也會笑,祂都是為眾生哭為眾生笑。

有一次釋迦牟尼佛在思十二因緣的時候,祂入定,祂想到了,忽然之間笑起來了, 祂想到了幾個字,小因大果,小緣大報,很小的因會有很大的果報產生出來,所以不要小看很小的善事,它會有一盞燈,很小很小,但是機緣成熟就變成很大的果報。

做壞事也是一樣,用很壞的信念去做壞事,一樣會有很大的果報。所以有一本佛教倫理學這樣講,一般來講道德有兩種解釋,一種就是善心,一種就是行善。前面是真正的善行,後面只是達到目的的方法。一個人如果保有善心,便可以做善事,但是很少人有善心;表面上他的舉止是利益他人,但實際上是在做利己的事情。這種行為的動機就是可求近身、做福進天堂、人家的誇獎等等,或者是害怕懲罰,他在行善有很大的目的在?面。

這些善行源於自私的心態,所以佛教認為保持善心去行善事,這才是真正的善行,用一顆善良的心去行善,這個善是真正的善事,這是佛教講的。不是我在行善就是善事,其實不一定就是善事,很難,有些人行善只是表面上在做的。以前我認識一個師父,不是我們宗派的,他跟我講,在廟?面看到過有人來拜佛,都有一種想法,會認為來這裡做善事都是有求有為的。其實那個時候,我也有一種想法,所有的眾生來這?作善事,當然有的是有求的,有的是為自己,但這是學佛的開始,開始有求有為是無所謂。人家來我們廟?,雖只是一個銅板,丟在功德箱,很小很小,我們也要去讚嘆他,雖然他的出發心不是很正確,我們也要去讚嘆他、鼓勵他。

今天你稱讚他、鼓勵他,他做一件很小的事,甚至出發心不對,也沒有關係,將來他會改變過來,有機會他接觸到我們,他的心會慢慢的轉變過來;他的功德會愈做愈大,他可能因為你的鼓勵而將來成佛。所以人家來我們廟?做善事,我們要鼓勵他,捐一個銅板,我們很開心,謝謝他,很小的善事會引發很大的果報。

其實我們在廟?面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一樣,很小的善事,但是出發點正確,其實那不是很小的善事,那是很大很大的善事。

  阿彌陀佛。



BACK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