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暄上師開示》
淺談學佛修道者的心態
<新加坡>

當你開始皈依明師,步入學佛修道的修行環境中,在謙虛美德的感染之下,你必須真心地清楚了解及承認自己是個將被啟蒙學習的孩子,一切學習都必須從頭開始。

即使你的學問、地位、財富都是優越的,或者你的一切生活條件都比不上別人,在靈修的訓練過程當中,所具備的條件和你原有的生活方式或環境只有間接的關係。

你所擁有的是世間(入世的)的物質資糧(福德),但大量地缺乏精神(出世的)上所需要的能量資糧(功德)。因此,你不論是屬於那一種階級的人,都要放下原有的一切思想包袱,像一個剛剛被大人訓練步行的小孩;不能有任何逆應反抗的心理,否則,跌傷是很嚴重的一種後果,不是跌傷皮膚,就是跌斷手足。

通常,順應合作學佛修道的密宗行者,在學習密法的表現比較優越,修持成就較高,比較容易適應遵守師長所訂下的標準(各種戒律、紀律規條),即使留在家中進行實修密法,這些學佛行者仍持續被灌輪各種採取適當順應的訊息,獲得傳承加持力,而不會偏差或越軌造業。

名利、地位、財富在人生的生活中是短暫的,它編織成一幅美好誘人的畫面,正好也是一種無形的陷阱;多少人迷惑陷身其中而無法脫身。

即使多年學習真佛密法後,有些行者仍然無法學會掌握適應創造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頂多學習佛法表面上的教條、儀軌與道理的順應,浪費時間精力作些表面上的修行功課,如誦經、辦法會活動、持些咒語、結些手印。他們對「禪定」沒有耐性去學習,沒有修心,缺乏信心,完全沒有用心專意去投入及融化它。他們心中仍有一份佛的憧憬而已。這是因為「掌握技巧」與順應儀軌可說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有些學佛修道的行者並不針對著佛堂道場環境作順應,認真去學習佛法,而是根本無理去排斥。他們把學習場所、道場、寺廟生活用來作散播是非的溫床,樂此不疲。

他們的反抗行為有時是公然的,有時是隱而不彰的,其實反抗型的學佛修道行者也相信環境是成就修行生活的原動力(先決條件),只是他們認為修行生活應該是以個人為中心,作些標新立異的場面。這種反常的逆應思想行為,多數會有一些不健康的私心感情或私利心作祟,即使是明知不該為,但還是違背良心而去實踐它;這種反抗的心態讓人經常使用譏諷、誹謗破壞的言詞懷疑或陷害他人。

每個人在修行生活中都會碰到一些具反抗性、不願合群合作的人,但即使是具反抗性的人,也會慢慢學習如何對這個修行環境作適當的順應,但此時,個人內心的結構仍起起伏伏游移不定。有些礙於面子問題而不能適當地作出洗心革面的懺悔,默然地承受內心的折磨,苦不堪言。

即使是順從的好學生(或行者),也會因長期的無力感而積怨叢生,當心中的怨懟累積到一定程度時,這些行者(好學生)就會轉變成為叛逆性十足的壞學生。但此一改變於事無補,有時反而加深挫折感,於是只好乖乖地走回頭路。(放棄靈修成佛之路)

同樣地,調皮搗蛋學生(或行者)也會因長期的挫折與無力感而深感愧疚,經過一番內心交戰後,壞學生(或不自愛的行者)恍然大悟,搖身一變成為師長眼中的模範生。但好景不常,通常在一段時間後,他們又開始經歷好學生一樣也受到的怨懟,於是又重回「窠臼」(腐敗的道場),變成叛逆難纏、不可理喻的小子。

大多數的學佛修行者,一輩子就在這種死胡同裡繞來繞去,轉來轉去,跑來跑去,忙個團團轉的盲從盲隨,不論是好學生或壞學生,都曾經一度嘗試往另一個相反目標、目的地方向走去,但結果只是造成心中的另一番掙扎、迷惑、墮落、痛苦罷了。不管他們如何嘗試改變自己的行為或修行的生活方式,與個人的生活哲學,隨著萬般考驗的到來,都功虧一簣。

如果,你習慣地讓環境或名利牽著你的鼻子走,顯然主宰你一切的是名利地位,而不是自稱為萬物之靈的你,你已失去了自己的「自主」、「心靈」的力量,而附在名利地位與財富的環境中隨時光之波流消逝,這對於你過去所付出的時間、精力去學佛修道或靈修的成果,可說是空歡喜一場,完全得不償失,惟一造成的種種罪業永遠隨著你的心靈形成萬般難受的痛苦與折磨,如果你能夠當下真心地向佛菩薩或當事人懺悔,這種痛苦包袱會豁然而釋。



BACK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