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旺上師開示》
人生飄泊虛幻與自然運轉
<2000年3月4日美國西雅圖雷藏寺>

師尊、師母、各位上師、教授師、各位法師、助教、各位同修,大家好。

今天我講的題目是「偶然」。緣起是因為今天一大早,德輝上師、蓮寧上師、蓮嶝上師、蓮印上師、我和很多的上師、同門去西雅圖機場接機。今天師尊和師母從台灣飛返西雅圖,他們走前沒有說什麼時候回來,也沒有提起要去那裡,結果台灣雷藏寺的法師看到師尊和師母到達那裡,嚇一大跳。

聽師母說他們到達台灣雷藏寺,法師們看到他們的時候,那種驚訝的情景。聽著聽著,想起了以前,我在台灣雷藏寺的時候,也有過類似的故事。那是師公來,那時我在樓上打電腦,忽然間有法師來跟我說,蓮旺法師,有一個人穿著很像喇嘛裝,又不像喇嘛裝,年紀差不多五十多歲,有二個跟班的,在廟裡面,很奇怪,行為跟一般人不太一樣。我也去看了,一般我們的喇嘛裝是藏紅色,上師們則有黃色的領口,可是當時師公所穿的衣服在袖口有細細瓖黃色邊的裝飾。當時我看他的服裝,確實跟一般不太一樣。

那時候師公來到雷藏寺,可能他是故意考大家,一般佛弟子到廟寺一定先上香、頂禮佛菩薩,這是基本的禮貌。可是師公去時並沒有這樣子,他反而指著佛菩薩問,這是什麼佛菩薩?這是誰?這是誰?用手指著佛菩薩問我,我都一一的解答了。我請問他來自什麼地方?住在那裡?他都不說,他說等一下跟你講。(眾笑)

到了二樓的大雄寶殿,他走近看著佛像,看了好久好久,而且他很喜歡被拍照,他的兩個侍者一直在為他拍照,他也時常擺很多的姿勢,讓他的侍者為他拍照。(眾笑)真的不太一樣,而且不只拍照,他也跟佛像合照,一般人的常情是如此,可是他連樓梯也拍,而且裡外的風景也拍,真的是不太一樣。

後來,我們在二樓的大雄寶殿大門口佛菩薩前面,他拿一張照片給我看,我一看,嚇了我一大跳,(蓮旺上師笑)那是師尊跪在他的面前,(眾笑)他的右手壓在師尊的頭頂上。我一看不得了,趕快跪下來頂禮。(眾笑)既然已經知道,就跟他說對不起,頂禮,很尊敬的跟他談話。

我請問師公,奇怪,為什麼你一直看著佛菩薩的像呢?他說他要看佛菩薩天心的地方是不是點上一個點。我依著他的話去看佛菩薩的像,真的,台灣雷藏寺佛菩薩的像的天心都有點上一個點,無論是什麼顏色,都有一個點,可是護法沒有。我請問他,為什麼要點上這一個點呢?他說這是象徵著你要收攝你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收攝到天心處,這是他跟我說的。

之後,我引著他到樓下去,奉茶、聊天。他提到他如何皈依顯教,如何閉關,閉關的情形。我們聊了好多,聊了二個小時,然後才送他離開,這是一個很難忘的機緣。

這一次見面後,第二次見面是我到香港參加愛染明王大法會時,跟著師尊一起去頂禮師公,他看到我還喊說﹕「我還記得你!」

這兩個例子讓我想起一首詩,這首詩是一位文學家蘇東坡寫的﹕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記東西。這首詩說的是,人生到處都是在飄泊,好像是天上飛的鴻鳥一樣,牠偶然會停在雪地上,泥上留下它的爪跡;可是鴻鳥又會高飛,無論是東或西都會遠離。

這首詩常為很多寫文章的人所引用。我曾在讀書時,看到這首詩的下半段,它是這樣子的,「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睏蹇驢嘶」。我為大家解釋一下,老僧已死成新塔,在當時蘇東坡曾到一間寺廟去,跟一位老和尚談天,可是這一次他再到這一間寺廟的時候,發現到老僧已經去世了,而且寺廟為他起建一座舍利塔;壞壁無由見舊題,以前他在牆壁所題的詩,已經因為牆壁壞了而看不到;往日崎嶇還記否,他問從前崎嶇所走的路,那些過程還記得嗎?路長人睏蹇驢嘶,道路還很漫長,人已倦睏,跛腳的驢在嘶叫著。

蘇東坡一生大起大落,他蠻不得志的,因為他很敢講,是一位很直言的文學家,他也是一位學佛的人。我常常在想著這首詩,有很深的感觸。人生真的是很飄泊,今天東明天西,很難有一個固定的住所,為了溫飽,為了很多很多必須要生存的理由,甚至為了理想,都必須要奔赴他方,很難有一個定處,也很難安止下來,這是人生一個很現實也蠻淒涼的事情。

有時候,我到附近的閃米密西湖去看湖水,去看湖、聽著湖水的拍擊聲,看著浪花忽起忽滅,我覺得人的生命整個轉世的過程,好像是湖水的浩瀚和無盡,可是這一世的生命就像湖水的小水滴一樣,很微小。從一個很微小的小水滴來看整個轉世的過程,覺得這一世沒有什麼價值。

在佛法當中,我們提到人生是由五蘊所聚集的身體——色受想行識。什麼是色呢?就是你的眼耳鼻舌身五根,這個色構成了身體;受——則是這個身體對於外界的領受現象,例如我的眼睛領受外界種種的色相,我的耳朵領受外界種種的聲音,這是受;想呢?想是指思想;行——是指種種行為舉止;識是指六識——眼耳鼻舌身意。

色受想行識的組合變成這個人,在師尊的開示和佛經裡面,是如此說的,祂說色要想成聚沫一樣。什麼是聚沫?打個比方,就像是看瀑布,瀑布的水從上往下流,很雄壯,一陣風飄過來,吹起一些水沬濺起,這些水沬是有形體的,可是事實上,它卻是虛假的,那只是一滴滴水的組合,好像有很大的一片,可是,它本身的實體裡沒有那麼大。我們的色身就好像是聚沬一樣,很虛假而且不實在。

受——我們對於外界種種的領受,我們要想成是水泡。什麼是水泡?它是很容易破滅掉的。我們人遭遇到世界上所有的苦厄,事實上,一直都是在變幻當中,忽起忽落,忽苦忽樂,這個受我們要想成是水泡一樣,它是生滅無常的。

想——我們對於想要看成是陽焰,什麼是陽焰呢?在一片很大的原野上,看過去,如果有陽光的話,陽光照射在曠野上,折射或散射還有繞射等等所產生的幻相,這種景相對於一個口渴的人而言,會想成一片的湖泊,因為他口渴而想喝水,我們的思想就好像是陽焰一樣,本來就無此物,可是卻因為妄想的關係,而形成好像是真的。

行——我們種種行為有善有惡,佛說要看成是芭蕉。什麼是芭蕉?很軟,腳一踩就軟掉了、爛掉了,這是大家都很懂的。因為我們的善業和惡業在輪迴的時候,善業有盡時,盡時就墮落了,惡報有報應,報完後又從頭再開始,一直在輪迴當中,善與惡一直在彼此變幻之中,沒有止處。

識——必須要想成是幻識,變幻的事情,這應該很容易理解,因為我們識是於無形的,它一直在變幻中,由於外界的種種景相,或聽到、嗅覺等等,而產生變幻的意織。

色受想行識五蘊所聚集的東西,積聚而成我們的身體。人生已經是渺小而短暫的,但五蘊是虛假而不實的東西。可是五蘊經過修行可以產生變化,色受想行識可以變化成五分法身。什麼是五分法身呢?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個色好像是聚沬一般,我們因為守戒可以得到清淨的戒身;受就像水泡的種種領受,因為實修禪定,不散亂而得定身;想就像陽焰的想念,經由深入佛陀的智慧之中,可以得到慧身;行就像芭蕉的造作,在實修之中,明了空性的道理,會得解脫身;識就像解脫知見,你本身懂空性的道理,你有禪定,空慧本身的具足,而行菩提事業,這就是解脫知見了。

從空幻的五蘊之中,經過修持,可以轉變為燦爛光明,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想想,人身雖然就像是雪泥鴻爪一般,從五蘊去看,它更是虛假而脆弱的東西,而在修持之中,你可以得到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五分法身,這才是恆久之光明燦爛,而且有極大的法喜,所以大家要珍惜人身。

雖然我們修行人看一切的東西,都是苦空無常的,就是因為苦空無常讓我深深覺得,沒有後顧之憂,為什麼沒有後顧之憂呢?一切都是虛假的,我才可以盡心盡力的實修,我願意長時間的實修,以後度化眾生。因為我知道這個世界是虛假的,它源起於空性光明,因此可以勇往直前而不害怕困難,向菩提道邁進。

嗡嘛呢唄咪吽。



BACK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