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所說經》
身心是幻 中道去執
<釋蓮慈金剛上師2002年7月18日維摩詰所說經第63講開示>

今天我們繼續講維摩詰經的第56頁倒數第四行,維摩詰與文殊師利接下去還要作非常精彩的對話。祂們兩個人的對話可以說是句句相扣,一正一反,很精彩。文殊師利言:「居士所疾。為何等相。維摩詰言。我病無形不可見。」因為文殊師利來問病,在前面已經講了很多關於病的一些菩薩的道理,所以現在祂直接問維摩詰,你為什麼會生病啊?你生這個病得到的是什麼樣的病相呢?維摩詰回答:我的病是無形的,看不見相。因為病本身沒有什麼實相可以見,所以是無相。文殊師利「又問。此病身合耶。心合耶。」祂說,你這個病啊,是色身的聚合產生的呢,還是因為與心合在一起產生的?身講的是色陰,就是色身。心,就是講受、想、行、識,這五蘊是合在一起的。祂說,你這個病是因為色身種種的聚合而產生,還是因為諸蘊諸識合在一起而產生病的?「答曰:非身合。身相離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祂說,我這個病,不是因為五陰之身的假合而生起來的。因為根本就沒有身這個相,所以絕對不是因為身體的假合而產生這個病,也不是假合的心而產生這個病。因為心如幻,這個心本身就像幻一樣,如何能生病呢?

祂們二位事實上就是用聖諦和俗諦兩種方法在答辯,如果問的是俗諦,就要用聖諦來破這個俗諦。俗諦講的是有,有這個身體,有這個心,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色身,而這個身都是五陰的假合而成。所以祂這樣問的時候就是俗諦,你這個病是不是由身體產生的?或是由心病產生的。也就是問祂是身病,還是心病?維摩詰回答說,不是身,也不是心。因為身體本身是沒有相的,所以身是空的。心本身也是幻的,那麼怎麼會產生病呢?祂是用破有的方法來證明身心皆空,所以聽起來好像很玄,那麼用這個道理來講,你就比較容易領會。維摩詰就是用這個對話來點破執著於身心的世俗的看法。

「又問。地大水大火大風大。於此四大。何大之病?」既然沒有身心,這個問題就沒有了。於是祂又換了一個方式問,祂換的還是世俗的看法,一般世俗講,生病是地水火風四大不調所致。地大的人,一般會產生骨骼方面的疾病,風濕是水大,火大會產生燥熱,風大就會有肺病、呼吸器官的毛病。所以身體有什麼病,會看病的人會告訴你說,由於是地大,所以你會產生這個毛病,就會給你抓專門去除地大的藥。那麼水大,就會利用跟水相剋的道理把水大的毛病調和。問病跟抓藥就是依地水風火來進行適當的食療跟藥補,所以文殊師利問病是依照一般人的問法,祂說你是地水風火哪一種產生的病?維摩詰「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水火風大。亦復如是。」祂說我這個病不是地大產生的,但是卻不離地大;不是水大產生的,但是也不可以說離水大;不是火大也不是風大,但是說是火大、風大也是不為過。這裡祂是用否定的講法,假設祂的病是因為地大而產生的,所以祂就要破地大。祂要破這個相,所以才說非地大,沒有地大這個相,既然沒有身體,哪裡還有身體裡的病?所以祂說地水火風這些東西是不存在的,這就是要教你離相。但是事實上這個病還是會讓祂不舒服,產生生病的現象,所以祂說也是不離地大,還是不離地水火風。祂在這裡講的話都是正正反反,既講是,又講不。因為講出來的就是著相的,所以祂一定要破這個相。那麼一否定呢,就又進入了另一邊,所以祂又要去破另一邊的相。說有是著相,說沒有,也是著了沒有之相,所以祂一定是有、沒有一起講的。也就是見有掃有,見沒有掃沒有。佛法就是在互相否定當中,非有非空,非非有非非空,肯定一邊的都不算是究竟。

譬如說吃飯是貪口腹之欲,所以就不要吃飯。但是這樣也不對,不吃飯,難道就是佛了嗎?所以在這當中,吃與不吃,要去調。同樣的道理,有跟空一樣要去調,互相平衡,這樣才不會著相。所以祂說,這個病,不是地大,也不離地大。這個問題,主要是看你用俗諦來回答還是用聖諦。比如人家問:你今天玩得開不開心啊?他問的就是俗諦,你可以回答說,有什麼心好開的?這個就是給他否定。有什麼心啊?哪有什麼心好開的?這就比較像大根器所說的話。那麼我們是俗人的話,問你開心嗎?我們一定很隨便的回答,開心啊。再比如說問你為什麼生氣啊,明明看著他臉上生氣,但是他卻說,沒有沒有,我沒有生氣,其實心裡正在生氣,這個就是世俗的逢場作戲的說法。如果這是維摩詰與文殊師利的對話,祂會說,有什麼氣啊,哪來的氣?那來的生?所以你可以想,他不是生氣,但是也不離生氣。好像若有若無,這就是智慧法語,要自己去慢慢品味。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學佛人講的話,沒有學佛的人聽不懂,他就覺得味如嚼蠟,認為你腦筋有一點奇怪,不正常。所以看維摩詰祂們講的話也是顛顛倒倒,一會說病是身心也不是身心,然後又說不離身心,但是只要知道祂的原則,祂是在破執著,就會明白其中的含義。完全是要把你這個有心、有身、有地水火風的執著破掉,要讓你去參,參到後來,什麼都沒有。花你一輩子的錢去佈置很漂亮的壇城,買一屋子的經書,所有宗派的書都買來,然後花一輩子的時間去鑽研,等到開悟的那一天,你才發覺什麼都沒有得到。依照佛陀講,你見什麼相著什麼相,所以你一定要去掉相。去到最後什麼都沒有,有也是沒有,沒有也是有。就像師尊一樣,師尊雖然什麼都沒有,隻身一人去隱居閉關,祂卻說祂很富有,因為祂的心很富有,那麼你問心在那裡?祂說,那裡有心?

《眾生有病菩薩亦病》

「而眾生病。從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維摩詰說,眾生的病,是從四大起來的,是地水火風太過產生這個病。那麼因為眾生有病,所以我的病也是這樣起來的。祂這是講慈悲的話,眾生有病祂有病,因為眾生有這種病,所以我就生這種病。事實上祂沒有身體生病,也沒有心生病,什麼都沒有,但是還現出病相,完全是因為眾生有病。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應云何慰喻有疾菩薩。」接下來文殊師利又問,既然菩薩也會生病,而菩薩的病不是因為有病而產生病,是因為眾生有病,所以菩薩跟著病。既然是這樣,那麼菩薩應如何去慰問生病的菩薩呢?文殊師利也是很巧妙,因為祂要是直接慰問的話,維摩詰可能又要給祂刮鬍子了,所以讓祂自己答。「維摩詰言。說身無常。不說厭離於身。」維摩詰說,因為疾病是四大不調而起來的,所以這個四大假合就是身體。如果你去問病,不需要說一些沒有意義的話。應該講,人這個身體是無常的,無常一到就會生病。就是要讓生病的人看開,他才不會想不開。因為如果這個病很輕,生病的人還不會怎麼樣,如果病很重,他就會產生極端的惡念出來,他就會很懊惱,會身口意造業。其實以前的人一生病都是很嚴重的,只要稍微有一點風寒,他們就會病得很重。因為以前飲食不良,他們的營養不是很好,家裡的設備也不好,非常艱苦,也沒有特效藥,像現在的退燒藥,吃下去很快就退燒,以前的人只能喝茶,這樣的作用是很慢的。如果再遇到感染,那差不多就是絕症了。比如感染了肺炎、瘧疾、傷寒、霍亂、天花、腦炎,腸炎等等都會致死,所以對於有病的人,要勸他放開,不要怨天尤人,告訴他生死無常。藉這個機會開導他,人的身體是無常的,你不可能永保你的身體,?常的健康,?常的存在。讓他明白這個身體是幻的,是短暫的,是無常的,這樣說的時候,他就會心裡放鬆一些,不會那麼執著於這個身體。明白這個身體是無常的以後,還要告訴他也不要厭惡這個身體,不要因為厭惡這個身體而把身體毀掉,這個也不是正道。像一些外道的人,他們認為要厭離這個身,因為他們知道身無常,認為這個身體是給他障礙的罪魁禍首。他們認為自己的靈魂受到身體的束縛,沒有辦法自由和解脫,身體的痛苦會帶給他們心靈的痛苦,所以就很討厭這個身體,恨不得把身體很快消滅掉。祂說不可以這樣的,雖然身是無常,但不要讓他走到極端的地步,明白無常,但是要接受無常。

「說身有苦。不說樂於涅槃。」你要告訴他身體是痛苦的,因為身體隨時會生病、受傷或是受到四大的干擾,讓他不要去癡愛這個身體。但也不要因為這個痛苦,就去追求進入快樂清淨的涅槃。因為身體苦,所以你放棄了這個身體,一味地追求安樂、涅槃之樂,這就是從不執著於苦而變成執著於樂,所以這裡講的就是大乘菩薩的中道。「說身無我。而說教導眾生。」既然身體是幻的,是假的,那我還要做什麼呢?是否就變成絕望、消極、遲鈍跟退縮。祂說,雖然說身體無我相,但你還是要用這個身體去教導眾生。這個就是菩薩的慈悲精神。祂本身認知身無常,身有苦,身無我相,但是祂還是不放棄這個身,不耽於涅槃,一樣的去說法教導眾生。意思是,祂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在追求這些事情的時候不沈迷,完全是處於一個很理智、很清明的中庸之道。「說身空寂。不說畢竟空滅。」祂說雖然這個身體是空的,但你不能進入到絕對的寂滅當中。如果進入寂滅的斷滅相,佛性也就斷滅了,就是進入了外道。所以祂說要認知非有身,也不離身,非有身相,不離身相。

「說悔先罪。而不說入於過去。」身體的疾病是從前的罪業,根本之道是要懺悔以前所造的罪業,但是卻不能沈溺於過去的過與失當中。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情形,比如有人說她找不到男朋友,因為相命的跟她說,從前她害死了她的未婚夫,所以這一世沒有婚姻。於是她就哭哭啼啼的要追根究底,想要知道她以前的未婚夫是怎樣的人,她一直要回到過去的錯誤的事件中去。如果你跟他講過去的這些事情,就容易讓她沈溺於過去的痛苦當中,適得其反。所以祂說,你不需要講這些的,你講得越多越容易掉進去,不能走出過去的陰影。你應該跨出過去的陰影而重新改過,重新做人。因為人是很脆弱的,如果知道過去自己做了對不起什麼人的事,害到人家家破人亡,自己的良心是會很痛苦的。甚至有的人會痛苦一輩子,沒有辦法超脫。你只要引導他當下認罪悔過,明白過去心不可得,以後我不負人家,不去傷害別人、不犯五戒,引導他走向光明的未來,這才是正確的。

「以己之疾。愍於彼疾。」祂說,沒有病的,要假設這個人的病,等於自己的病,以這種心來體諒他。要回想過去自己也有這種痛苦,用這種將心比心的心情真誠地去安慰他。「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眾生。」你應該明白,這些痛苦的眾生都是過去無數劫所種下的苦因,現在才產生了這種非常痛苦的病苦。既然能夠感念到這樣的苦,那麼你就應該發起慈悲心,去利益所有的眾生,解救眾生的病苦。所以祂在這裡講的就是眾生有病,菩薩應該當成自己有病,眾生的病就是祂的病。所以就會產生大的同情心,大的慈悲心,很殷切的要去幫助他。

「憶所修福。念於淨命。勿生憂惱。常起精進。當作醫王。療治眾病。菩薩應如是慰喻有疾菩薩。令其歡喜。」祂說,你要憶念自己過去修行過的這些福德,也要憶念起自己累世累劫修起的清淨的本命,不要跟著眾生一樣墮入痛苦的苦海。像他們一樣把清淨的佛性污染了,面目全非,再也找不到佛性的光明。所以祂說,菩薩要時時的記得要種福田,時時要秉持自己多生多世修來的佛性。淨命就是佛性真如,祂說不要把它忘失,不要輕易的產生憂愁和煩惱,要讓自己的心靈永遠得到安定,保持輕安和清醒。要時時的精進修福修慧,去除煩惱達到解脫的境界。一個菩薩是要這樣做,同時也要這樣教導有病的菩薩,讓他從今以後不要再造以前的罪業,並且也讓他修福修慧,修出他清淨的本命,去除煩惱,永遠精進。所以這裡是說,菩薩既然本身是健康的,那麼就要發慈悲心照顧眾生,依以往的誓願,以祂的神通力來治療眾生的病,當一個大醫王。這就是一個菩薩去慰問有病的菩薩,去讓他歡喜的道理。

嗡。嘛呢唄咪吽。



BACK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