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所說經》
菩薩以慈悲喜捨行法施
<釋蓮慈金剛上師2002年6月6日維摩詰所說經第57講開示>

今天講菩薩品最後一段,四十七頁倒數第三行,佛陀讓長者子善德去探維摩詰之病。「佛告長者子善德。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自於父舍設大施會。供養一切沙門婆羅門。及諸外道貧窮下賤孤獨乞人。期滿七日。」善德稟告佛陀,我不能勝任探病的任務,為什麼呢?記得我以前有一次在父舍設大施會,父舍,就是父親的房子,他是在父親的房子裡做大佈施,施會就是一個很大的佈施的集會。他說我在做廣大佈施當中,設了很多的供品、食物來供養所有的沙門、婆羅門。沙門是指出家人,婆羅門是印度的四個種性中最高級的一種。他同時還佈施一切外道,貧窮孤獨、地位低下的人及乞丐也全部佈施。從地位高的到地位低的,他一律平等的佈施,這樣子的廣大佈施的善事一直做了七天。此時,「維摩詰來入會中。謂我言。長者子。夫大施會。不當如汝所設當為法施之會。何用是財施會為。」在佈施大會第七天圓滿的時候,維摩詰突然來到了大施會,然後對善德長者子說:「長者子啊,所謂的大佈施會,不應該像你所設的這樣子,用財物佈施不算是大施會,應該用法施,用法的佈施功德更大,才是大施會。「我言居士。何謂法施之會。」善德問維摩詰居士,什麼是法佈施之會?「法施會者。無前無後。一時供養一切眾生。是名法施之會。」維摩詰答,法的佈施沒有時間的先後分別,沒有從某一個時間開始到某一個時間結束。做法的佈施,等於是供養所有的眾生,沒有前後、時間及地區的限制。因為食物錢財會有一個數量、時間的限制,食物吃完了,佈施也就結束了,錢財食物的佈施只能佈施幾天、幾個星期、幾個月,終有結束的時間。所以供養的眾生就有前後、數量和界線的限制。而法的佈施是沒有前後的,佈施出去,它永遠不會消失。因為法性是無生無滅,不是一也不是多,沒有常性,也沒有斷性,它沒有截止的界限。也就是說,法的佈施,等於是盡虛空界的佈施,所以才能說是無前無後,一時供養一切的眾生。

「曰。何謂也。」善德問,這句話具體來說如何解釋?「謂以菩提。起於慈心。以救眾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於喜心。以攝智慧。行於捨心。」維摩詰說,如何行法施呢?就是用慈悲喜捨,用四無量心的方法來做法的佈施。發起自己最大的慈愛心來啟發眾生的菩提覺性;以大悲心來佈施眾生;以非常歡喜的心主持正法,以能夠施捨的大心攝取智慧。先有捨的心,智慧才會產生,不能捨,智慧攝取的量就很有限,所以祂說要用法的佈施,來行施捨的心。法施智慧這一段,總的來說就是教導以慈心、悲心、喜心、捨心來救眾生啟發菩提性、主持正法、攝得智慧。

「以攝慳貪。起檀波羅密。」慳貪,就是吝嗇、貪心,吝嗇的另一方面也就是貪,因為貪多,所以吝嗇。檀波羅密,就是佈施,以佈施來攝召吝嗇貪心的人,來啟發他們的佛性,去除吝嗇跟貪心的障礙。「以化犯戒。起尸羅波羅密。」尸羅波羅密,就是戒,用戒來教化開解不懂戒律、容易犯戒的人,這就是用戒佈施。「以無我法。起羼提波羅密。」羼提,是一個翻譯的術語,即忍辱波羅密。對於傲慢的人,要教他忍辱的法,即無我法。因為傲慢的人以自己為最大,所以不能忍,如果教他無我的智慧,他就會修出忍辱的波羅密,這就是忍辱的佈施。「以離身心相。起毗梨耶波羅密。」毗梨耶就是精進波羅密。去除懈怠,脫離身相和心相,精進到忘記自己的身體跟心理的疲倦,這樣才算是精進。身心相就是覺受到自己的身體累了、睏了、痛了、懶了、餓了等等,動不動就想到這些身心相,就是不能離身心相。「以菩提相。起禪波羅密。」菩提相是指菩提道,以菩提道的方法,來啟發正定的波羅密,在禪定當中啟發不偏不倚的智慧。禪定為什麼要以菩提相呢?因為外道也有修禪定的,但是外道沒有佛法的智慧,只是一味的以呆坐跟禪定來止妄念,沒有菩提道來輔助,沒有智慧般若的法門配合禪定,所以才叫做外道。

「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羅密。」一切智就是宇宙間包含最廣大的一切的佛智,而平常的智慧是範圍很小,只適用於一個很小的地方,不能啟發權智與實智。實智是指真實的智慧,權智是指方便的智慧,真實的智慧與方便的智慧合在一起的圓滿的智慧才叫做一切智。所以要用一切的智慧來啟發佈施給他們,令他們發起般若的波羅密。

「教化眾生。而起於空。」法施的智慧,應該是這樣的,一方面固然是要用權教、實教來教導眾生,但是另一方面,在教化眾生時,要起於空,不能讓自己與眾生都執著於有。用方便方法教化眾生悟入空性,這才是終究的法施。所以祂說,教化眾生一定要起於空,要知道這個法是空性的,只是藉這個法得到你想佈施給他的開悟之道,這是很重要的。因為如果教導眾生,而自己不懂得空性的道理,很容易陷入法的執著當中,這時候教出來的眾生,也是陷於法執當中,是沒有辦法開悟的。所以一定要用最圓滿的大乘的空性之道去教導他們,從這些字裡透露出來,維摩詰講得道理,都是大乘的菩薩道,而不是小乘、二乘。

「不捨有為法。而起無相。」要能夠不捨棄有為的方法,還要記得發起無相。無相之修就是做有為的事情,要以無相為基礎,不要著相的意思。起無相是最大智慧的教法,因為眾生不能明白空性的道理,不能做到無相的佈施,所以是見相著相,做什麼就執著於什麼,沒有辦法自己解脫。這樣的佈施,是自己綁自己,也是綁別人,教出來的也不是最圓滿的方法。

「示現受生。而起無作。」是指在佈施的時候,雖然表現出來有生滅之相,但是最終要秉持的是無作。無作就是無生,示現受生,但是你完全明白無生的道理,所以在做當中,能夠進入法空的境界,進入無生滅的境界,而不會落入生滅之相。即使修行到很高,但示現出來的還是有生滅之相,還是有生老病死之相。譬如說,一個道場剛開始的時候,做很多的法事,香客盈門,香火鼎盛,但是有一天,道場沒落了,就像釋迦牟尼佛的時代,也有興盛和沒落,現在我們去看印度的佛教,都被印度教取代,貧窮的像個丐幫,佛院的舊址通通變成廢墟,沒有一磚一瓦,這就是示現生滅的現象。但是事實上,這一切的示現還是無作,無生滅的,所以這就是讓你好好去想,法性空,法性無生滅,雖然現出來的因緣有生滅,但這只是因緣的生滅,這個法還是沒有生滅的,如此教導行者,可以當下即空。

小乘認為,空跟有是誓不兩立的,一定要先破除有,先把煩惱拔除、脫離,然後才能夠找到安靜,才能夠見到空性。所以一般來說,小乘的觀念是見不到佛性的。大乘維摩詰居士說,你在煩惱當中,你就是菩提,二者是不分的。所以你做一切法,都是無生的,馬上就能見相去相,見有成空。而不是說看到色就把眼睛遮起來不敢看,只有這樣才能空。祂說,你看了以後,馬上就知道這是空的,是幻的。所以說生就是無生,有為法與無為法事實上是一體兩面,這樣子理解才能夠得到解脫。否則,即使你把自己殺死,你還是不能解脫,你只是令自己進入另外一邊,還是輪迴。所以說,你在真理之外去找真理,是找不到的。有一個師兄來道場參訪了兩三次,他要找清淨的本心在哪裡,可每一次都失望而歸,找不到他的答案,就是這個意思。根本就找不到,淨跟染都無分別,是一體的,你當下能夠了解這個道理,當下理上就開悟,你再去以這種理上開悟的道理去實修,才有辦法證悟。否則連這個道理都不能開悟,離真正的開悟還差十萬八千里,還要修很多世。要知,所有的法,都是菩提道,都是要來破除你的迷惑,你當下就要洞開,真理就在眼前。像那些在找方法的人,都是拉了很多繩子把自己綁起來,然後在那裡抽絲剝繭,不通,再去找另一個線頭,他們就是在做這種事情,繩子打了很多結,永遠揪在一起,一直拉不完,即使拉出來的那個也是斷相,這些全部是落入法執當中,不能見相。

修行是要對治自己的執著,無我是對治執著,離身心相,也是對治執著,「空、無相、無作」,全部都是教你離執著。今天痛苦了,因為執著,否則怎麼會痛苦,一定要用轉念頭去相來斷執著,才能當下即空。

「護持正法。起方便力。以度眾生。起四攝法。」要護持正法,但絕對不能堅持己見,自以為是,認為天底下每個人都是錯的,只有你自己是清醒的,只有自己是正的,別人都是邪法跟外道。祂說你要有方便的力量,才能夠護持正法,沒有方便的力量,即使把一個最好的法交在你的手中,最多也只能度你一個人。因為你看別人通通是錯的,那只有度你自己了。

師尊為什麼能在那麼短的時間渡那麼多眾生呢?我們渡了一輩子也沒有渡那麼多人,就是這個力。如果師尊當年沒有傳這些方便法給我們,我們這些現代人,那裡想要去修行吃那個苦,早就跑光了。你們也見不到蓮慈上師,我們都是在外國享福長大的,做夢也不會想到要去過佛書上寫的那種苦修的生活,也絕對不會來皈依的。所以,師尊就是用這個富貴的方法,用這個方便力來度眾。師尊說,我是大福金剛,你看我修出這麼大的福報,你來修我的法,你也會有很大的福報,這就是方便法。因為師尊知道眾生要什麼,祂用四攝法來攝召你,利益眾生,眾生是這樣看的,你給我好處,我就認為你是好人,才會跟你學。很多弟子跟隨師尊修了十幾年後,再過那種修行的生活,好像也不會那麼恐怖害怕,也不會逃之夭夭。師尊是這樣子渡眾生的,即便後來流失了一部分,但還有很多人堅固下來,因為他們已經修出法味,欲罷不能,如果今天叫他不修法,他會覺得好像全身無力,覺得人生沒有樂趣,就好像沒有洗澡,沒有吃飯一樣,所以說,這個方便法是很重要的。

師尊雖然以眾生喜歡的方便法渡眾,但師尊最終教導的,完全都是最高的智慧,祂所做的行為也是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在做的事情。所以經中說,「以渡眾生起四攝法」就是這個意思。

四攝法講的是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其中佈施一項,以前一般都是講財施,而維摩詰是講法施的殊勝,祂講的四攝法比一般的更微細。「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要去除眾生的我慢,就是要教他敬事一切,恭敬承侍一切的人,這就是除慢法,是對治傲慢的最好辦法。

「於身命財。起三堅法。」眾生認為身體、性命、財產是最重要的,所以維摩詰教導,要用三堅法來對治。三堅法就是用法身、慧命、法財來取代眾生肉體的身體、有限的生命和眼睛看得到的物質的東西,教導眾生更高尚的三堅法,這也是法的佈施。

「於六念中。起思念法。」在人的念頭中,要教導他們正確的思考方法。一般的眾生從五蘊八識裡轉出來的念頭,都是混亂顛倒的想法,所以要教導他們用六念,即念佛、念法、念僧、念佈施、念持戒、念天,念天就是眼睛向上看,念天界以上的境界。用六念來取代混亂錯誤的想法。

「於六和敬。起質直心。」六和就是身、口、意、戒、見、利和合,戒是指守戒,見是正見,利是正利。要能啟發他的守戒、正見、正利的心,身口意的正直來行六和法。

「正行善法。起於淨命。」教導他光明正大的走正路行善法,淨命是指清淨的不犯戒的靈性,即以善法來淨化自己的靈命。

「心淨歡喜。起近賢聖。」讓他喜歡心的清淨,親近聖賢。教導他很樂意親近清淨的法門,很樂意親近善知識來清淨自己的心。

「不憎惡人。起調伏心。」不厭惡壞人,看到壞人不升起很大的厭惡心,而要去渡化他。調伏心就是要升起調伏這個壞人的心。通常我們看到壞人,都會是一轉頭,很討厭地離開。但是維摩詰教導,看到壞人,要能生起慈悲心,去渡化他、調伏他。這一點,只有聖人才能做得到,普通人是很難做到的。記得早期師尊在西雅圖時,有一名退了道心的出家眾,還俗後精神有些失常,常喜歡到處跑道場,但是沒有道場敢收留他,最後他跑到師尊那裡,師尊就說:這個人,菩提雷藏寺也不收,內明也不收,普陀堂也不收,華光也不收,只好西雅圖收。普通人看到這種人,說沒有分別心,是不現實的。如何安置一個瘋子,相信每個道場都會很頭大。所以說,只有像師尊這樣的聖人才做得到,不憎惡人,還要去渡化他,這就是維摩詰所教的。

「以出家法。起於深心。」教導眾生出世的法,出家法就是出世法。祂說,應該教他求成佛之道,而不是天乘享樂、福報之道,發起追求更高智慧、更高境界的很深的心。

「以如說行。起於多聞。」教導眾生依照他所聽聞的道理去做,聽了道理如果不去實行,反而會產生一種智慧的障礙。所以今天,如果修行人整天還在打文字仗,你的是錯的,我的是對的,這些無非都是在暴露自己的智障而已,辯論到最後,自己都不能自圓其說,這就是一種智慧的障礙。沒有實修實證,講來講去都是錯的。

所以說,要多聞,還要實修,這就是教導最正確的法的觀念,幫助去除障礙,讓每個人都能啟發最高的正見跟智慧。

嗡。嗎呢唄咪。吽。



BACK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