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所說經》
一切法生滅不住
<釋蓮慈金剛上師2001年11月8日維摩詰所說經第34講開示>

今天我們繼續解說《維摩詰所說經》第32頁第四行,這次佛陀轉向弟子優波離:「佛告優波離。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優波離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佛陀的這位弟子優波離,是持戒第一,很優秀的一位弟子。聲聞乘的弟子都是修斷惡持戒,在佛陀的五百弟子中,優波離守戒守得最嚴謹,是第一名的。祂什麼戒都不犯,祂的戒行非常的好。佛就對祂說,你就去探訪維摩詰的病吧!優波離聽了,還是推辭說,我不能勝任這個任務。「優波離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為恥。不敢問佛。來問我言。唯。優波離。我等犯律。誠以為恥。不敢問佛。願解疑悔。得免斯咎。」當年有二位比丘,犯了戒律,自覺非常羞恥,但是又不敢去跟佛說,於是就來問優波離說,我們現下深為悔恨,不小心種下惡因,造了罪業,希望你能給我們解這個迷惑,洗清我們的罪業。「我即為其如法解說。」我當時就跟他們依照戒法詳細的解說,這是小乘的律法,一條一條的跟他們講,你犯了這個戒律會有什麼罪業,將來會怎麼樣。當時維摩詰聽到,就過來跟我說:「唯。優波離。無重增此二比丘罪。」意思是說,優波離,你這樣子教他們不大好,不說還好,你越說,他們越困擾。

維摩詰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你應該當下就把他們的罪業給滅除掉。你光說他們如何造業,會得到什麼業報,根本沒辦法去除他們的罪業,反而加重他們的困擾,讓他們的心更亂、更煩惱。「所以者何。」為什麼我這樣說呢?「彼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祂說,就我所知,這犯罪的罪性,是很難給它下定義的,也找不到罪性何在,是摸不著的。因為罪的性質,既不能在內面找,也不能從外面得到,更不能在內外二方面的中間找到罪性,因為罪是沒有自性的。「如佛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不出於如。」就是依上句,對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這個道理加以演繹。舉佛所說,佛不是說過嗎?如果眾生的心有污染,他就污染了。眾生的心清淨,他自然就清淨了。一切的染與淨是依心而來的,所以造業是心去造業,才有罪業出生。心不造業,就不會有罪業產生。那心在哪裡呢?你要找這個心是找不到的,心沒有形體,也沒有自性,它既不在內,也不在外,也不在內外的中間。「如其心然」,心就是這樣的。

你要把心弄清淨,你就清淨。那你必然要問我,如何找到心,才能夠把心弄清淨。但是心你是找不到的。因為心相了不可得。心無相,無所在,沒有所在,根本沒有實體,根本沒有自性。「罪垢亦然」。所以罪業也是一樣的,罪性跟心一樣,也是不自性,也是了不可得,不可抓,不可摸,不可取,不可擁有,本身也是無實體的,所以既不在內,也不在外,罪性是不可捉摸的。這個道理兩者相通,你懂這個道理,你就可以明白。諸法亦然,世間萬法,也是同樣的道理,既不在外,不在內,不在內外中間,也是沒有本體的,也是不可捉摸的,也是空,也是無。所以法性、罪性、心,三者都「不出於如」,都不出於這個道理。所以說,什麼什麼罪都不是真理的開示。因為罪性也是空,它本來跟法一樣,跟心一樣,都是如如,都是清淨的、無染、無污,本性自如的。

按照這個道理看起來,佛陀所說的道理,你悟到了,你的心得到解脫了。那心得到解脫的時候,也沒有染,也沒有淨,也沒有業,沒有福,完全沒有束縛了。「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寧有垢不。」真正用心相之學悟入,達到解脫的時候,你還會有污染嗎?當你的心解脫的時候,還有污染可說嗎?有罪嗎?有染嗎?有業嗎?「我言不也。」優波離聽到維摩詰這麼問就回答︰「沒有。解脫的時候,沒有污垢。」所以維摩詰居士當下跟我說,「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你現下心本身是沒有束縛的了,本身是自如的,本身是解脫的,沒有污垢的,那這樣講,你應該明白了。道理是說,所謂罪是由心造成的,是心有染,眾生就染,罪行就出現。你的心沒有污染,你就是清淨的,而眾生之心本是無染,無別的,本來是清淨的,哪有罪業可言?哪有污染可言?這就是維摩詰的大乘思想。大乘思想一下子就破掉一切的污垢,當下就可以放下。

「唯。優波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顛倒是垢。無顛倒是淨。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這更詳細說明,你的心有妄想念頭出現,就有染了。有妄即垢,無妄即淨。沒有妄想的時候,你的心就清淨了。心的染與淨,就是看你有沒有妄念。還有,顛倒是垢,心的想念顛顛倒倒,反反覆覆的,這就是垢。心無顛倒,你的心就永遠安定,心不顛倒,就是清淨的。心取我,心認為有我相,執著於我,一執著就污染了。不取我,就是不執於我,不執著這個我相,無我,你的心就能夠清淨。

「優波離。一切法生滅不住。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燄。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要明白,妄想、顛倒、我執,這一切是造成污染的原因。要明確的認知,一切的法,是不長住的,是無恆的,無自性的,是起起落落,生生滅滅,不能永遠長住。世間諸法的來來去去,生起與幻滅,就好像一場夢幻一樣,一個閃電一樣,一剎那出現,一剎那就沒有了。而且諸法是不相互等待的,不是有次序的排列,沒有先後,要出生它就生了,要滅就滅了,是很雜亂無章的,沒有道理可言。一切的法都是妄想所見,是妄念看到的而非真正看到。因而諸法本身是幻,你所看見的,就好像做夢一樣不真實,像火焰一樣,沒有辦法抓住。又好像你看到水中倒映出來的月影一樣,要抓水中月,一碰水就不見了。也好像鏡中花,要抓住,是不可能的。法就是這樣,這一切無非都是妄想產生的,是妄念,是念頭產生見,產生了法,產生了一切現象,諸相皆妄想所生。

罪無非也是妄想所生,是心產生了妄念,使你誤以為真而為之,去行動,你就造下了罪行。罪行產生就犯了戒。犯了戒律,就會有虛幻的罪報要受。從因到果,從罪因到罪果,中間經過罪行的成立,無非都是妄想產生的。那我問你,你現下知道罪性同法一樣無非是因妄想所生,與心本體,沒有關聯的。因為心本來就是清淨的,本來就是如如,那這個罪跟這個心,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要如何滅罪呢?要勸導比丘如何滅罪,光講因,光講果,沒有用,因為你沒有從根本給它開脫。他的罪照你的說法還是存在,不滅的。按照維摩詰的道理來講,才能解除他的困擾。這個道理就是,罪行是幻,諸法是妄,罪由妄產生。要去除罪,就是去妄,妄去除才是淨化心,心由一念當中給它清淨,你就脫離了這一切的妄象。心相得到解脫的時候,就沒有污垢了,就清淨了,所以大乘講的要從心下手,講道理沒有用。今天犯了戒,真正用心懺悔,從心徹底的明白。讓心定,不去妄想,不去顛倒,不作我執。把心定在清淨的這一點,制心一處,那所有污垢,所有的罪業,就統統自動退散。教人由心淨業,讓心不去妄念,當下就能放下一切,清淨一切的罪業。讓心再也不住於法,不再執著。這個時候,這樣的方法,才是教他真正持戒。「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奉律就是持戒。知道由心來解脫,才是真正持戒的人。

這樣開解的時候,對方的罪,很容易就開脫了,不會永遠背著這個罪,永遠困擾,永遠害怕,永遠煩惱。於是當時二比丘言:「上智哉。是優波離所不能及。」二人心馬上打開了,讚歎說,無上的智慧啊!這種智慧,優波離不能及啊!「持律之上而不能說。」是在小乘之理的上頭,比持戒第一的優波離還高明,妙不可言。

優波離當時聽了維摩詰這番話,就說:「自捨如來。未有聲聞及菩薩能制其樂說之辯。其智慧明達為若此也。」從如來下來,再未有一個聖者、菩薩能夠勝過祂。維摩詰善於辯說之本事,是辯才無礙,確實高明,智慧已經通達到這個地步啦,於是優波離對祂大大的讚嘆,心服口服。「時二比丘。疑悔即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願言。令一切眾生。皆得是辯。故我不任詣彼問疾。」這二個比丘被維摩詰居士這樣一開解,疑問後悔之心當下解除,馬上開通,並且發下誓願,願意令一切眾生知道這個道理。所以,優波離告佛說,我實在是不堪去問病的。

佛陀因為比丘常常有不如法的行為,所以戒律慢慢就形成了,規範祂們的言行,讓祂們遵守,就不會造很多罪業。但行者守戒的時候,常常一不小心就犯了。因為你在做的時候,你不曉得它是規劃於哪一條,除非你所有的戒都記在腦袋裡頭,就好像百科全書一樣。就好像你不知不覺拿了別人的東西,你沒有問人家,雖然那個人不知道,但是你也是犯了錯誤,所以這個也是犯戒,很容易你就犯戒的。你看到地上有一張鈔票,撿起來就放在自己口袋,嚴格來說,是非份之財啊!雖然你不是從人家的口袋去搶去偷,這財也是不好的財啊!

所以人啊,是每一分每一秒都在造業當中,但是自己不覺得。所以妄想呢,是一念不住,念念相續,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接下來必然有第二個妄、第三個妄,一定的。你有妄想,它一定是像一個故事書一樣,連續的,它像連續劇的。譬如昨天在乞食的時候,開門的那個小女孩很可愛,她對著我笑啊。今天走走走,不知道為什麼,我的腳還是跑到那家去了。

修法時也是這樣子,腦海裡時時浮上小姑娘的臉,不知不覺,茶不思,飯不想,迷迷糊糊了。維摩詰看到了,就會來跟你講︰喂,你在這做什麼?我打坐啊!維摩詰就會講,你知道打坐,你心要放在那裡嗎?你說不知啊!它一直跑來跑去,像小鹿一樣七上八下。維摩詰就會說︰心不在內也不在外。你這個心它本來就是清淨的,本來就是這樣在的。它也不會消失,但是你真的要找它,也沒有內外之別。還有呢,你看到的影象,色聲香味俱全。色就是那個美麗的影像,她身上擦的香水,也聞在你的鼻子裡頭,那她笑的聲音像銀鈴一樣,也在你的耳朵響,所以,你的心顛倒了,執著了,著於這個美麗的相。如果你認知這一個讓你迷惑的相,就應該讓你的心堅固起來,把這些妄念排除。你要這樣子去破它,當下才能解脫,心才能恢復自在啊!

知道心無所住這個道理,還是要守戒的。有些人就是特別喜歡跟條例對抗,喜歡犯規,一有戒律他就開始興奮起來,他開始想,倒底要怎麼樣我才可以犯戒,圓滿我這個冒險的精神呢?今天說不可以隨便外出,那我就申請啊,我要去買菜,我要去修車,我要去看病,是不是?每天都可以在外面享受戒律之外的自在了。

所以佛陀教的這戒定慧三學,終身都要去研究,要去修的。大乘的道理是這樣,你要一步一腳印終身去修這個心學,而不是只做一剎那的聖人而已,其他的時候都在造業。因為你的真性會被妄念掩蓋,而妄念正是造業之本。所以我剛剛講得很清楚,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念頭都是業。所以你只要看我們的師父,根本上師到現在還在修行,你就知道,終身都是要修的。

修什麼?就是修這段維摩詰所講的這個持戒最深的功夫,從「心戒」修起。「心戒」就是最大的戒律。嗡嘛呢唄咪吽。



BACK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