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所說經》
依根器利鈍 善導眾生
<釋蓮慈金剛上師2001年8月30日維摩詰所說經第二十六講講經開示>

今天講的是維摩詰所說經第22頁佛跟第二位大弟子的對話。第5行,「佛告大目犍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目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毗耶離大城。於里巷中。為諸居士說法。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目連。為白衣居士說法。不當如仁者所說。夫說法者。當如法說。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法無壽命。離生死故。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法常寂然。滅諸相故。法離於相。無所緣故。法無名字。言語斷故。法無有說。離覺觀故。法無形相。如虛空故。法無戲論。畢竟空故。」

這一段就是維摩詰居士告病,佛陀就差祂的阿羅漢弟子去探病,佛陀請舍利弗去探病,舍利弗不敢去。佛接著就叫大目犍連去。我們知道大目犍連跟在佛陀的身邊多年,神通非常的厲害。但是很奇怪,目犍連居然也跟釋迦牟尼佛講,祂不能勝任這一個任務。為什麼呢?祂說回憶我從前,有一次到毗耶城去化緣,在村裡巷中行乞,同時替當地的居士開示說法。那時維摩詰居士聽到我跟大家說法,祂就跑來跟我說,「喂,大目連哪,替普通百姓說法不應該用您這種方法。」祂說懂得說法的人,應該要如法來說。

如法說的模式是什麼呢?首先你要知道說法是要離開四相的。這四相就是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完全要脫離這個生死法,即沒有說法的這個人,也沒有聽法的眾生,沒有法的功德,也沒有生死,是完全空四相的,是前後完全斷離的。這個法沒有出生,也沒有斷滅,法永遠都是寂靜無生滅的。這就是維摩詰居士告訴大目犍連的,你要認清,所謂法就是這個樣子。

維摩詰的意思也就是我們在「金剛經」裡面講過的,「金剛經」裡頭釋迦牟尼佛對於法有一章完全就是在講這個。就是法無自性。法本身沒有祂的自性,一切法都是因緣而生,如果沒有因緣就沒有法。所以法是不依眾生、不依人、我,沒有功德的,本身是沒有壽量,沒有時間長短,是完全沒有的,無相的。你要對法先有這個認識,然後才去說法、行法、傳法,才不會落入邊見。這就是維摩詰居士對目犍連的開導。

因為目犍連是修小乘的行者,小乘行者修的就是出離跟斷。他們不像大乘能夠契入中道,也不像大乘能夠依眾生的根器來說法開示。他們只講一種法,講斷,講出離。不管什麼眾生來,都是依照他們修的四聖諦來教導。聽在維摩詰居士的耳朵當中,就不能苟同了,祂認為他們講的話偏於空,偏於斷邊,不能廣度不同根器的眾生,所以祂聽了不以為然,一定要指點出來。維摩詰的智慧確實高超,祂說法離於相,因為它沒有什麼攀緣,完全是不需要攀緣而成立的。法本身是沒有名字的,也不能用言語給它完全講出來,是言語道斷的。「離覺觀」,覺是能夠分別不同,觀也是在分別,覺觀就是有分別的,但法是完全脫離了分別相的。法性沒有形象,就像虛空一樣,等同虛空,因此沒有言語,沒有什麼可分別,也沒有什麼可攀緣。「法無戲論。畢竟空無。」法本身也不是有時或非時。說起來,它畢竟是空。

「法無我所。離我所故。法無分別。離諸識故。法無有比。無相待故。法不屬因。不在緣故。法同法性。入諸法故。法隨於如。無所隨故。法住實際。諸邊不動故。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法無去來。常不住故。」祂講法無我所,這個「我所」可以解釋說相,諸相,也可以說是有所得。法本身並沒有任何相,即沒有形象,也沒有言語相,它也不能讓你得到,因為它是不可得的。因為脫離了一切的識相,不是能夠用識去加以判別的,所以法本身沒有分別性。法也不能夠互相等待,也沒有過去現下跟未來,法是沒有辦法比較的。因為法不屬於因,也不屬於緣。法並不是由於「因」而有法,也不是因為「緣」而有法。法是以無性為性,所以法性無性,法性是相同的。也就是一法入一切法,一切法入於一法,法性就相同了。

法是隨於如,因為是無性的,它並不會互相防礙,就是說法與法之間是如如相應的,沒有分別。但是因為法之間沒有自性,所以也不會互相追隨。那麼法呢,住在真如的實際當中,諸邊不動,它不會住在兩邊,絕對不會偏於「空」或者是「有」的任何一個邊,所以它叫做不動,是落於中道。法不依止六塵,它不會依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而成立,法是沒有動搖的。因為法不住於任何一個六塵之上,故它不會去,也不會來。

「法順空」,法本身即是空的。「隨無相。應無作。」法本身是空性,它也是無相、無作。這無相、空、無作三項,一般來講就是「三三昧」,三昧,就是定。法本身是空,所以它不會入相,也不會有所作為。「法離好醜。法無增損。法無生滅。法無所歸。」法本身不會有美好或者是醜陋諸相分別。法也不會增加一分,或減少一分。法沒有生,沒有滅,也沒有歸依於什麼。「法過眼耳鼻舌身心。法無高下。法常住不動。法離一切觀行。」法超越了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心所能夠計量的,它遠遠地超過了它們。你不能用你的六根六識對法有所評判、批判、分別,因為法本身沒有高低,也是常住不動的。

「離一切觀行」,就是你沒有辦法去分別它。法本身因為不取相,法本身如如不動,所以不管你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定這個法,給它下斷言、下定論,都不正確,因為它完全是隨順於空。它是無相的,無作為的,它離開一切諸相,所以你根本就不能用人的六識來加以理解,加以解說,加以分別。為什麼?因為它不屬於因,也不屬於緣。法不能增,也不能減,法本身完全沒有自性。所以一定要有這種認識,你才能如法來說。沒有這種認識,你會讓大家落入法執。

「唯。大目連。法相如是。豈可說乎。」大目連哪,法相是這樣子,你有什麼法可以說呢?因為法是說不出來的。法這麼微妙,無論你怎麼講,都不能契入法性。「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所謂說法者,你說半天,根本就沒有說,你示現半天也沒有什麼指示。那聽法的人聽半天,也沒有聽到什麼,也沒有領悟什麼。說法跟聽法就好像幻士,「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當建是意而為說法。」就好像幻化出來的一個人,在跟幻人說法。你有了這樣基本的認識以後,來替眾生說法,才會正確。要不然說法的人認為有法可以說,而讓這些聽法的人執著於法。

你應該知道,「當了眾生根有利鈍。善於知見。無所罣礙。以大悲心。讚於大乘。念報佛恩。不斷三寶。然後說法。」你應該明白法是什麼,你要明白聞法學法的眾生的根器有利也有鈍的,有高下不同,大小不同。

你去了解以後,善於知見,就能夠依照根器的不同,傳給他們大乘正知正見,一點都沒有罣礙。也就是你能夠任運說這個法,沒有障礙。然後引導這些上根器的人、中根器的人、下根器的人都能夠發起他們的大悲心,讚嘆大乘佛法,一心一意憶念報佛的恩德,心中永遠存著佛法僧這三寶。你這樣子去啟發大眾大乘菩薩道的說法才是對的。

大悲心,大乘才有大悲心的。而且大乘的大悲心都是以佛的最高正見來傳達這個訊息,所以聽法的人自然也會啟發大乘的根器,能夠永遠地依止於佛的最高正見,不會斷離三寶。小乘的人開悟以後,他就自了,就是自了漢。他不會叫人家去研習佛法僧這三寶。所以祂在這裡說,你要引導眾生大慈悲的心,開悟了以後,千萬不忘三寶之恩,要感恩圖報,再把這個佛法說給眾生聽。在這裡我們講,說法確實是很重要的,而且聽法的人的根器也是很重要的。因為佛陀的道理是很深的,稍微不留意,你就會落於斷邊,執著於常邊。常就是執著於有。

大乘的思想是你既不能偏於「空」,也不能取這個「有」,一定要取中道。譬如講,飯哪,不能太貪吃,但是飯是要維持我們的生命,不得不吃。你要中道,就是要吃得剛剛好,超過就是貪口腹之欲,太少了你又會把自己殺掉。這種法就叫做吃飯的法。它有什麼因緣?它有什麼相?它有什麼作為?該怎麼說呢?一切都是法的,它沒有自性的。人是幻的,吃的飯也是幻的,那你這個假人去吃這個假飯,你要填飽你的肚子啊,就是這樣而已啊!法無分別,飯也無分別啊,不能說這是美飯,那是醜飯,好吃難吃不應該去分別它。隨順隨緣,有什麼吃什麼,不去執著,就是這個意思。

法是依你這個幻緣而成立的,當你這個幻緣沒有了,法也就空了,就沒有了。你沒有辦法說它是真的呢,還是假的,大小高低價值,都是虛幻的分別。石頭跟鑽石,照佛陀這章講的,完全沒有分別。為什麼價值差這麼遠啊?其實鑽石和石頭是沒有分別的。那就是人這個幻識給它分別出來,分出了價值高低。佛性是不可數的,佛法也是不可數的,說出來的都是權宜,權宜就是方便。為了權宜,開啟眾生的智慧,才說了很多很多的法,都是權宜之法啦!當你悟到究竟的時候,沒什麼可說的。那是什麼境界?就是佛陀講的無修無證的境界。沒有什麼果證,沒有什麼修得。

維摩詰居士這裡講的,也就是金剛經裡講的,法不可說,法無自性,說法的人沒有說法,聽法的人最後也沒有聽法,一定要放棄法執的意思。

如果修行沒有用大乘的思想、般若的智慧來開導自己,光是這樣子限制限制,用止法、斷法是沒有用的。我們真佛密法好處在哪裡?真佛密法完全就是教人家轉化,它沒有教你斷的,它是給你引導,給你轉化。你的意念喜歡胡思亂想,它就讓佛菩薩的清淨法性來取代你的妄念。你懂得把肉用你的心意給它超渡,這就是一個方法。你的心是清淨的,你吃下去就是清淨的。這個是很高的智慧。還有酒,喝酒,觀想它化成水,然後再喝下去,就是一種轉化。

這清淨不清淨,說起來,完全在於一個心,因為這些法都是無自性的,人也沒有自性的,但是你本身要有一個正確的理念,那麼你這個假人做出去的事情才會變成善的,也才能夠解脫。如果你不懂這個道理,你處處會綁手綁腳,什麼都怕的。佛陀最忌諱邊見,祂一定要你協調契入中道來行事,才能合於中道之義。那麼中道就一定是取「空」跟「有」的中間的最圓滿的道路去做。修行修到最後智慧越來越高,你處世就會圓融,你的德性就會高超。

祂這裡最後講「大悲心」,真正開悟的人,是很慈悲的,絕對不是沒有人性,沒有感情的。佛菩薩都很慈悲,很有情的。小乘修斷,是要把你的感情完全斷掉,要不然就輪迴,是用硬的功夫給它斷掉。但是大乘在修的過程當中,是沒有離開眾生的。他是自度度他,是很有感情和愛心的。但是這中間你怎麼拿捏呢?是要以空性為主,你自己本身要修定,要守戒,同時還要能夠靈活地運用你的慈悲跟智慧,悲智雙運來行你的大乘菩薩行,這個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啊!

所以維摩詰就說,你跟眾生講道理,你要依照他的根器來講,不能一味地叫人家去修你那個小乘的最高的正見哪!眾生的根器不同,你以不同的方法教他,眾生才會得到法益。最後是要引導眾生永遠的憶念三寶,回饋眾生,自度度他,這才是正確的說法。

「維摩詰說是法時。八百居士。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無此辯。是故不任詣彼問疾。」維摩詰說法的時候,當場就有八百個在家眾發了菩提心。可見維摩詰說法是能夠點起眾生的佛性的,智慧是非常高的。所以大目犍連說,因為祂說的法這麼犀利,我根本沒法跟他辯論,我不能夠去探病。

嗡嘛呢唄咪吽。



BACK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