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所說經》
方便善巧 隨機渡化
<釋蓮慈金剛上師2001年6月21日維摩詰所說經第十七講講經開示>

接下來,佛陀要講維摩詰居士如何用方便的方法度化眾生。第十七頁,我們講到第二行,「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

這一段講的就是祂平常的舉止及生活方式。「白衣」,就是一般的平民百姓,不是出家人,但是祂所做的,跟祂所修持的行為,完全就像出家的比丘一樣,守的是清淨的戒律,做的都是清淨的行為。所以祂是身在家,而心是出家人,也就是祂的在家生活,都能奉持出家的佛門戒律,行清淨的舉止行為。

所以說內在這個「心戒」能夠清淨守住,才算是守著最高最嚴謹的戒律。雖然我們出家人有五百條戒律,事實上這些戒律,並不能包含一切應該要守的,它是沒有辦法完全包容的,光用講是講不完的,因為戒律守的只是「外在」,另外一種「內在」的戒,牽涉到起心動念,很難講清楚。

所以一般講戒律都是「外戒」,外在的戒條很多很多,像當比丘要嚴身相好,威儀端嚴。除了僧服以外,不可以隨便亂穿;說話的時候,聲調要合宜,不能大吼大叫;至於眼睛要怎麼樣看,也都是有威儀的。

佛陀當年最先是只收比丘眾,不收女眾,因為古代重男輕女,女的地位比較低;而且可能女的根性沒有男的銳利,是屬於比較難度化的階層;此外,比丘如果跟比丘尼混在一起,比較混亂,也會擾亂比丘修行的心。在佛陀的時代,大部分人都是修小乘,小乘是一味要出離色塵的,所以很忌諱有異性加入僧團,騷擾他們的心。

除上述之外,比丘還要持清淨戒。在食方面,以前他們都只吃早午兩餐,晚餐不食,為的是怕放逸、貪吃,養成口腹之欲。衣服都是穿糞掃衣,這裡講的「白衣」剛好跟沙門顛倒,因為維摩詰居士他們穿的布料比較好,洗的很白,出家人穿的都是灰灰黑黑的粗布。

早期佛陀和祂的弟子們都是不穿鞋的,聽說當年有一位貴族出生的人一心要求法,就跟著佛陀出家,他也和大家一樣不穿鞋子,但沒兩下腳就磨破了,佛陀看了,就特別允許他穿上鞋子,這位新出家的比丘卻堅持要跟大家一樣不穿鞋,他說除非所有的比丘也穿鞋,他才肯穿。聽說就是從那時開始,出家人才可以穿鞋子。

走路方面,出家人要很莊嚴的走,不快不慢也不扭來扭去。另外,走路時也不能左顧右盼、隨便亂看。住方面,出家人更簡單,有時在山洞,有時在樹林裡,都是很簡陋的。

後來有了比丘尼以後,比丘尼所要守的戒比比丘還多。譬如比丘尼看比丘,不能看他的眼睛,要看著眼睛下方的地上講話,這是規矩。至於走路也是一樣,比丘尼跟比丘走路要分開走,哪個位置比較高,哪個位置比較低,先行、後行都是要遵守的。

不過維摩詰居士,祂雖然穿很華麗的衣服,還有妻妾,但還是可以修行,那是為甚麼?因為祂的心清淨。祂能把持自己的心,而這個心就是心識,也就是意念,連最深的意識祂都修成就,所以祂才能叫做「菩薩摩訶薩」。

維摩詰居士雖然住在家裡,但祂不著三界,不住三有的世界,也就是不在三界輪迴當中。「三界」就是「三有」,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琉璃也就是污染的、慾望的世界。祂雖然在家裡,但祂很清淨。祂雖然與妻子、女眷、子女同住,但是祂常常都是跟他們保持距離的。

一般世俗的凡夫,最重視的就是他的「家」,最愛的也是他的家,小家庭的關係牢固的很,凡是我的太太,我的小孩,都是最寶貝的,誰要是碰他們一根汗毛,他馬上會找人理論,甚至打架,因為他們是他最愛的家人。

但是大修行人不同,祂雖然住在家裡,卻和家人的關係很淡薄,像朋友一樣,不需要整天在一起。不像你們想來佛堂,家裡就常常要出很多狀況,需要演很多把戲,譬如哄啊、騙啊,安撫啊!而如果你是每天來佛堂,那就更不得了,家裡那一半會說:「你是要我,還是要佛堂?」「你出去就不要再回來!」所以這就是不自由的,因為你有眷屬,有眷屬就是要在一起,你不能選擇太多自己的嗜好,不能只做你喜歡的事,而忽略他們,否則家庭可能就會有變故,到最後你就真的要面臨選擇了。

但像維摩詰居士祂確是有本事的,祂能夠讓家裡和合,每個人都聽祂的話,即使關係平淡,大家也不會翹嘴巴,不會三天兩頭又吵又鬧,祂能夠這樣把眷屬擺平,就顯示祂有功力。祂的法力一施展下去,每個人都乖乖的,祂才可以隨心意住家裡,卻仍然得到自由,並修持祂的清淨行為。這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因為凡人都是需要感情的溫暖的。

還有,雖然維摩詰居士穿的都是綾羅綢緞,可是祂的行為並不低俗,祂是很莊嚴的。祂的飲食並不注重口腹之欲,而是以禪悅為食,因為祂喜歡禪定,所以是以禪定的法味來讓自己滿足,是以法為足的。

「若至博奕戲處。輒以度人。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

這段的意思是說,祂不會只去跟祂的身分地位符合的地方。以前的社會跟現在的社會也是很像,只是門第觀念更重、更明顯,譬如以前的官家絕對不會去跟窮人來往,也不會與平民交朋友、通婚;有錢人也只跟有錢人在一起,階級分的很清楚。

但是維摩詰居士去的地方就很不同,祂有時也去「博奕戲處」,「博奕」就是賭博的場所,「戲處」是吃喝玩樂嬉戲的地方。嬉戲的地方有很多種,可以是紅燈戶、綠燈戶、酒館、地下舞廳、地上舞廳、咖啡屋、茶館,現在還有KTV,這些各種行業聚眾的地方,一定有純的跟不純的,所以嬉戲的地方祂也去。祂去做甚麼?祂不是去賭博,也不是去玩,而是去度人。所以這些大菩薩、大乘行者,祂們做的事情跟小乘的行者完全不一樣。

小乘的人只要看到那種地方,就避得遠遠的,或者只要去一下這些聲色場所,回去就要修很久才能把印象洗掉。大乘就利害,你看他故意往那裡去,直搗黃龍,這就是功夫的不同。

有一個關於佛陀的弟子文殊師利菩薩的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年的夏天,佛陀舉行為期三個月的佛法營,每一個菩薩摩訶薩、阿羅漢,有心學佛的人都來了。但大迦葉在點名時卻發現,怎麼少了文殊師利菩薩,而且一直到夏令營結束時,祂才出現。大迦葉很生氣,因為祂是一板一眼、最守戒的人,祂本身是修苦行的,是阿羅漢之首。

等到文殊師利菩薩出現,大迦葉就去指責祂,文殊師利菩薩解釋說,這三個月祂雖然沒有參加佛法營,但還是做了該做的事,祂說,我第一個月住在皇宮裡,第二個月住在學堂,第三個月到妓女戶去住了一個月。大迦葉一聽更生氣,就要把祂轟出去,結果驚動了佛陀,佛陀就問原由。兩個人分別向佛陀報告後,佛陀就對大迦葉說:「你不要冤枉文殊師利菩薩,你知道這三個月祂都做什麼事嗎?」原來,文殊師利去皇宮住一個月,就度了五百個宮女向佛,在學校一個月,祂又度了不少學生,並教他們如何唸佛學佛,而在風月場所一個月期間,祂也不是去吃喝玩樂、去墮落的,相反地,祂度了很多風塵女子。佛陀因此向大迦葉說,文殊師利菩薩真的是去度眾生的。

那麼維摩詰,祂出出入入也都沒有問題,祂真的是可以度化他們出來。所以這是大乘行者做的事情,祂用方便善巧,到任何的地方,都可以度化他們,而不被眾生所污染,這就是祂的修為跟證量。今天就講到這裡。

嗡嘛呢唄咪吽!



BACK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