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養代表心意 愈誠愈靈》 「維摩詰所說經」第一品「佛國品」,我講得很仔細。這個偈是因為釋迦牟尼佛開講大法,所以聲聞、緣覺、菩薩跟諸天眾都下來,還有毗耶離城的長者子寶積,也帶著五百位長者子,拿了寶蓋來供養佛、來聽法。佛因為受到祂們隆重的儀式而感動,馬上示現神通,把五百個寶蓋,化成一個大寶蓋,在寶蓋中示現出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景觀。 由此我們知道,要懂得供養的重要,佛在經典裡就已經暗示了。並不是說佛喜歡人家送祂東西,而是你供養的舉動,代表的就是你的心意,心意重,佛就會受到感動。所以我們密教注重供養,確實是沒有錯的。 最近我們每個禮拜不是都做護摩嗎?護摩就是很大很大的供養,這個靈力是很強的,護法都在周圍。好幾次我即使是在睡覺中,都看到金色披甲的護法神,在虛空中顯現出來,這就是我們做護摩的功德。祂們還向我通報:「我要快點去。」我在想:「祂要去哪裡?」祂說:「那個地方有很多魔事干擾。」祂們通知我要暫時離開我,以便趕到那邊去破除魔障。凡是跟你有關係的菩提事業,或職責的事情,祂們都會幫你觀察,一有障礙,他們就通知我。結果第二天就有求助的信,透過傳真機馬上傳過來,就是這麼靈,這就是「供養」的功德。 所以長者子寶積供養寶蓋,一供就是五百個,佛就示現神通,讓祂大開眼界、大開智慧,這個加持力是很大很大的。寶積馬上就生出智慧,所以就誦偈,這個偈的內容很深奧,這一加持,祂好像就開悟了。 上次講到,佛以一音演說法,這個法門一演說出來,有的人對於自己的處境產生恐懼跟怖畏;有的人心生法喜;有的人產生了厭離心;有的人當下斷除了他智慧上的迷惑。所以祂說這就是佛的法音的神妙,這是佛在演化祂不共法的神力。 我們前頭講過,只有佛才具有真正的十八不共法,菩薩還有某些層次的瑕疵。只有佛才能證得這不共法,是超乎了人界、天界、聲聞、緣覺、菩薩乘,佛才能演化這麼大的神通力。所以寶積就讚嘆佛的法力跟神力,祂說:「稽首十力大精進。稽首已得無所畏。稽首住於不共法。稽首一切大導師。」 《佛住於不共法 已得無所畏》 「無畏」是很重要的。我記得剛學佛的頭幾年,也懂得了不少的佛理。有一天在夜晚半睡半醒當中,就感應到師尊,祂說:「有一件事情你還要學習,就是要學習『無畏』,其他我沒有甚麼教你的了。」那時候我膽子是很小的,怕鬼,怕很多事情,遇到困難有時候也會怕,雖然道理都懂,但是碰到很多情況,也會害怕。陽的怕,陰的也怕。怕的時候就哭,平常是雄糾糾、氣昂昂,但碰到倒霉的事、痛苦的事,就哭了。此時如果有人聽你哭、聽你訴苦那還好,如果沒有,你可能哭到後來,就想不開,就會發瘋,或是自尋死路。所以人一點都不堅強,人是很脆弱的。要生、老、病、死、苦完全無畏,才是真正無畏。在佛的眼裡已經沒有畏懼了,所以我們要頂禮祂。 寶積又頂禮說,你是住於不共法的。共法與不共法,有一種說法是,凡夫有肉體,佛也有肉體,這就是佛的共法。佛有肉眼,你也有肉眼,這點你跟佛是共的。但佛還有「天眼」,你沒有。天眼就是跟天人共同的。佛有「慧眼」,小乘的人有慧眼,這是共同的。佛有「法眼」,菩薩有法眼,所有菩薩在法眼上是跟佛共同的。但「佛眼」就是不共,其他的人都不可以講有佛眼,除非你是佛。 佛還有智慧,祂的智慧也有共法。到小乘就有「三智五眼」出來,這就是共。到菩薩,更高一層有「道種智」,這是佛跟菩薩共同證得的。佛不共的智慧,就是祂具有「一切種智」,也就是宇宙的一切種智全部證得。 所以祂頂禮「住於不共法」的佛,頂禮具足一切的大導師,頂禮能斷眾結縛的佛。「結縛」就是糾纏,眾生、天人都各有他的糾纏跟結。眾生的結當然更重,三惡道的結綁得更重,越往下這個結纏得越利害。 《佛的解脫是在「空寂」之中》 我最近好像在跟眾人共享人間的結,因為眾生有很多的結,你要去渡眾生,敲不開的時候很吃力的,會浪費你的精氣神,真的很累。但佛就有祂的大神力,祂只要放一個光,每一個人的腳鏈手銬都會掉下來。而佛還是保持祂的光圈、光度不變,一點也不會受到影響,這就是佛的利害。菩薩當然也有神力,祂也能斷,但是斷的程度,隨著層次越低,斷的力量就越少,所以就越吃力。有句話說:「人渡人,氣死人」,就是這個意思。 「稽首已到於彼岸」,頂禮到達彼岸的大導師。「稽首能度諸世間」,我們要頂禮自己能夠覺悟,也覺悟世間眾生的佛。我們要頂禮「永離生死道」者,佛的證悟是永遠脫離了生死的道路。 「悉知眾生來去相」,祂完全明白,六道眾生如何來、如何去的宿世因緣。「善於諸法得解脫」,用無上的佛法,你就可以解脫。 等到你解脫以後,就「入於空寂行」。要把我執、法執擺到一邊去,才能真正進入空寂之門。之前你還是要用法,之後就不用法了。不用法當然包括世間的一切。你不可以說,我已經是解脫開悟的人,但是甚麼都要,還要的比人家多,而且都要在你的名下,不可以在別人的名下,這個不叫解脫。 祂說「解脫」,是完全不附著於世間任何有形,就像出污泥而不染的蓮花一樣,高高的獨立,而且永遠是在空寂當中,祂一切的行住坐臥,都是行空寂的行為。 這個空寂不是講肉體,而是講靈性。不是坐在木材堆裡,身上淋一桶汽油,說我現在要空寂,就一把火把自己燒死了。這不是空,肉身燒死了,靈魂還是很重的。這樣的行為,看起來好像很勇敢,但是佛陀講這叫做外道,還沒有解脫。他沒有達到那個境界,他是痛死的,痛死進去的境界是不好的,等於是慘死境界,他的靈魂是不安的。他以為這樣一了百了,可以進入涅槃,但卻是沒有保證的。 「達諸法相無罣礙」,就是對諸法了了明白,但心不會被這些法相所障礙。這點是很難修的,只有佛才能達到諸法無罣礙,這就是證得了自在。 《佛已達到真正的無罣礙》 像根本上師蓮生活佛,現在穿花襯衫、短褲很自在。有一次,師尊去紐西蘭觀光,看到那裡豎立了一個大肖像,走近一看,噢!這不是青海無上師嗎?穿得像電影明星一樣。有弟子問師尊,她可以穿這樣嗎?她是出家人呀!師尊笑一笑說:「要穿這個衣服,有一種現象是她亂穿;還有一種是她開悟了,她已經證得了,她的心如如不動,她就可以穿。」這完全要看個人本身的修行功夫,你修行功夫不到,就犯大戒,就是破戒僧;你功夫到就沒事,差別就在這裡。所以說,佛是達到真正的無罣礙。 「稽首如空無所依」,因為祂是虛空,虛空沒有邊界,當然沒有靠啦!如果祂不是證得如空的境界,祂一定需要依止依靠。 譬如你現在要飛天,一定要腳踩地板,很大力才跳得起來,你需要借這個力量,這就是依靠。又譬如我們一定要吃飯,要依靠食物,才能有力量、力氣。我們還要消遣娛樂,不然就寂寞死了。這就是你的心要依靠某些東西,達到你某一種程度的滿足。 佛已經達到最大的圓滿,所以祂不需要借重外力,來解除祂的煩躁。抽煙的人,是用抽煙來化解心中的煩悶;喝酒的人,是借酒精麻醉自己的不痛快,借這個外力,讓他達到安定,這些佛都不用。祂不用去看聲色、看美女跳舞,祂也不用去打麻將消遣,不用去賭馬,不用吸大麻,不用喝酒,不用唱卡拉OK,不用吃雞鴨魚、龍蝦海鮮、蝦餃燒賣,祂不用依靠這些來達到祂的滿足和安定。 祂當然也不需要名聲。蓮生活佛需要這個名聲嗎?祂如果需要這個名聲,就不要去退隱了。祂也不用穿喇嘛裝,祂說,我已經沒有宗派之分了,我是佛,我哪有甚麼宗?真佛宗是屬於你們的,不是祂的,跟祂一點關係都沒有,所以祂當然可以隨便穿甚麼。你要罵祂,你就是罵你自己,你毀謗祂甚麼?都沒有,因為祂是空的。你罵對了,你就有功。萬一你罵錯了,你就好幾世都不能解脫。所以那是你的事情,跟祂都沒有關係。罵人自己要付全責,好跟不好都是你自己的事,對佛造不成任何的傷害,因為祂是完全無所依的。寶積長者子讚嘆的,完全就是佛的功德跟祂的證量,講得非常明白,所以祂用這個偈來讚嘆佛。 嗡嘛呢唄咪吽! |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 |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 |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