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焦點》
冬至養生 首重防寒保暖

【本報綜合報導】節令剛過冬至,在寒冷的氣候下到底該怎麼養生比較好?醫師張盈瀅表示,從冬至開始一直到小寒、大寒等節氣,為一年中最冷的季節,罹患中風、心臟病、高血壓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或人數增加,此時應特別注意老人家的健康,尤其是在身體的防寒保暖上。

張醫師指出,冬至時夜最長,日最短,過了這一天以後,又逐漸日長夜短,所以冬至為廿四節氣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氣,也是古人認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要符合冬至節氣的養生之道,首重身體的防寒保暖,尤其是針對老年人而言,因為老人家出現低體溫後,可能沒有任何的不舒服與痛苦感,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視。

此外,心腦血管病為嚴重威脅老年人生命的疾病之一,傳統中醫認為,人體內的血液,得溫就易於流動,得寒就容易停滯,這就是所謂「血遇寒則凝」的道理所在,換句話說,當寒冷的氣溫作用在人體時,會使人體血管中的血液流動不暢,甚至引起血瘀阻滯,進而為心腦血管疾病的發作和加劇提供了良好條件。

張醫師進一步指出,現代醫學認為,寒冷的氣溫能刺激交感神經興奮,導致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失調,使細小動脈收縮,結果造成血管阻力增大、血液黏稠度提高、血凝時間縮短及血流速度放緩等現象,引起血液瘀滯或血管梗塞,最後誘發心肌梗塞、心絞痛、中風等危險疾病。

醫師說在寒冷的冬季裡,養生保健六大原則:

一是老年人的房間應採取保暖措施;二是及時給老人家添加暖和的衣服、被褥;三是外出時特別注意保護頭部和腳部;四是多吃點禦寒食物;五是鼓勵和幫助老人家在室內進行適當的運動,使體內多產生一些熱量;六是發現體溫過低時,可用溫熱水洗抹四肢提高體溫、促進血液循環。

保健專家也說,不只是老年人,一般人也應注意寒冬防寒保暖之道及預防日夜溫差大造成中風的發生。醫師提到,一位47歲侯小姐,平時身體健康,並無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也保持規律運動的習慣。日前在午覺後起身,正在洗澡洗頭髮時,突然間劇烈頭痛後,昏迷不省人事,家屬驚慌之餘緊急送至萬芳醫院,經由腦部電腦斷層診斷,顯現為典型的蜘蛛膜下腔出血,再進一步以高精密度的3D血管攝影術檢查,證實為少見的腦內前脈絡動脈瘤破裂出血,緊急開顱手術夾除動脈瘤後,已順利出院。還有,天冷老人家不止容易腦中風,連眼睛也會中風,如果突然間視力模糊或是看不見,眼睛也沒有不舒服的感覺,那就有可能是中風了!有位50歲的婦人就發生這樣的狀況,醫生發現她的視網膜竟然變成白色,研判應該是眼睛中風,也就是冷空氣刺激眼球的血管收縮,造成眼睛中風。醫生提醒一旦發生就要趕快就醫,錯過黃金的90分鐘就可能會失明。

醫師吳蓉茹建議運用中醫茶飲調整怕冷體質,以熱水沖泡「黃耆三錢、黨蔘三錢」或「桂圓肉三錢、紅棗五枚、紅糖適量」,既簡便又可避免攝取糖類熱飲過高的熱量,讓民眾暖暖過冬無負擔。對於缺鐵、甲狀腺素分泌不足、血壓低的人末梢血液循環不足等,建議在飲食上應多吃瘦肉、魚、豆類、香菇、黑木耳等富含鐵和碘的食物,還要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以促進鐵的吸收,及多攝入含碘豐富的海帶、魚蝦、牡蠣等能促進體內甲狀腺素合成之食物。

台北榮總呼吸治療科主治醫師連德正指出,天氣愈冷,胸腔內科相關門診的病人愈多,因為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炎、心臟病等心肺功能不足的病患,在低溫中,血管收縮,血液循環變差,一旦染上呼吸道疾病,就會加重舊疾。醫師提醒民眾要多保暖,最好接種相關疫苗,以免一場感冒引發舊疾惡化。



BACK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