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文接第773期第5版) 要做到什麼程度呢?要忍耐再忍耐,熬到不覺得苦。 以顯教的方法行「慈、悲、喜、捨」,要很久,要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不間斷地一點一點地做,你才可能在這個期限完成。而密法是很快速的,你要行「慈、悲、喜、捨」,你修密、修禪定,有辦法快速達成。我個人在修法入定時,發覺「慈、悲、喜、捨」,在禪定的境界當中,居然更能展現出來。在禪定中,在最安靜的時候,你什麼都沒做,也可任運你的「慈、悲、喜、捨」。這就是佛菩薩與虛空中的聖靈祂們在做的事。祂們在禪定的境界中,去「行等慈」、「行大悲」、「行喜」跟「行捨」。 當你的禪定境界修到意念無分別的定境,平等性智就會產生出來,這個時候,你在平等無分別當中,慈心出現,就是行等慈。悲心出現,你就在行悲。喜悅出現,你就在行喜。捨的意念出現,你就在行捨。沒有達到這個修行的境界的,所做出來的,不叫「真正的等」,還是在分別的。 為什麼菩薩能夠明瞭眾生的心性,因為祂是從眾生修出來的,祂很清楚自己,祂也就能明白眾生的心性。經文中講「現見諸法故」祂已經成就智慧之道,所以,祂看一切的法,都清楚明白,不被迷惑。 今天你說,不知道到底是要選擇繼續過世間的生活呢?還是應該要全心全意地來學佛?你沒辦法衡量哪一個好。世間的生活,想偷懶就偷懶,想玩樂就玩樂,多自由多好;想到學佛,卻什麼都要放棄。但是,你看佛陀的經典,祂講智慧,這個佛智是本來具有的,但是被這些世俗的「財、色、名、食、睡」蓋住了。你現下回過來修行,只要去除這些「五慾」,智慧才會出生。當你智慧光明一萌芽出來的時候,你認為捨不得的東西,自然而然顯得一點價值都沒有。因為智慧就像火炬一樣,火炬一照,黑暗的地方盡顯現光明。 為什麼你會覺得選擇很困難,因為你只是用凡人的智慧在判斷,當然沒有辦法跳脫窠臼。如果你能進一步,用高明一點的想法去想,你就會覺得你現下修行所追求的,是如大日一般的光明。 (未完待續) |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
![]() |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 |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