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寫真》
腸躁症 莫急躁好得快

【本報綜合報導】中醫師李思儀表示,面對腸躁症、不需要緊張,愈能放下緊張擔憂的心情,越是能幫助腸胃功能回到正常的狀況!

醫師建議,茶飲方保健部分,可選擇「疏肝健脾茶」,做法為準備柴胡、山藥、香附各3錢,白芍、陳皮、炙甘草各2錢。藥材洗淨後先加水1000cc,大火水滾後轉小火煮15分鐘即可。濾去藥材,將藥汁於一天內慢慢喝完即可。針對工作壓力大(或容易緊張)造成腸胃脹氣、便秘或腹瀉者,能幫助調整腸胃道功能、維持心情平穩。

另外,可做「順暢便通操」;有排便困擾者,可以將雙手交叉,左手在下,右手在上,雙手掌心朝向肚臍,以劃圓周的方式,由自己的右手邊,劃向左手邊,三餐飯後休息時或欲排便前可做此運動10分鐘,能有效幫助腸胃蠕動,讓排便順暢。

壓力大易導致現代人常見腸躁症問題。中醫師李思儀表示,忙碌的生活,緊湊的腳步,情緒因素造成了許多文明病,腸躁症便是其中一種。一般人以為這是現代才出現的一種疾病,其實早在古書中便已提及情緒會影響排便的狀況,稱為「肝木剋脾土」,也就是情緒影響到腸胃的功能,進行造成排便異常。

中醫師李思儀表示,腸躁症會出現腹脹、便秘與腹瀉的狀況。有些人是一緊張便猛跑廁所,有些人則是可能多天毫無便意,更有些族群是便秘與腹瀉交替,就是典型腸躁症的現象。中醫認為,情緒因素的影響,主要與「肝氣鬱結」病機因素有關。因為中醫所說的「肝」,會影響到自律神經,情緒因素造成肝鬱現象,而肝脾不調,也會影響腸胃道運作,造成蠕動的異常,所以便會造成腹痛、腹瀉或便秘交互發生。整體而言,中醫調理腸躁症,不僅應該加強腸胃的健運,或是使用潤腸、通便藥,也從緩解氣鬱問題著手,才能有效改善。



BACK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