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本報訊】紐伯瑞金獎作家派翠西亞.麥克蕾蘭的作品《蘇菲寶寶》試圖告訴讀者,對死亡經驗的處理,人們並不是當下就能適時反映悲傷的感受,往往是經由其他的人事物的引導,才能真正地把悲傷的感覺宣洩出來。 就以台東飛碟電台的節目主持人齊萱為例,她回憶說,當她國中的好友車禍死亡時,她並沒有辦法馬上反映她的悲痛,而是過了好一陣子後,才因為自己的牙醫師問起,而將當初「沒有爆發的悲傷,在那一瞬間完全湧現,真真實實的感受到好朋友已經離開了,再也不會回來」。 再以她外公過逝的經驗為例,從小她的外公就非常疼她,隨著外公去世,對於外公的記憶便慢慢淡忘,但是她說:「當我介紹本週的選書,也就是哈佛人出版的《蘇菲寶寶》時,所有關於死亡的記憶,卻再度以他的離去為線頭,拉出了如整團毛線球般的悲歡離合。」 在《蘇菲寶寶》這本小說裡面,小女孩拉兒珍原本也有一個弟弟,只是這位弟弟只活了一天便夭折了,但是家人卻是遮掩住悲傷,直到多年後,另一個小女嬰蘇菲的出現,才觸動了整個家庭對當年那個逝去的小男嬰的傷痛。蘇菲的出現就像一條導火線,引導這一家人把多年來的傷痛重新爬梳一遍。 由此可知,當週遭的朋友遇到死亡的經驗,無法適時的表達自己的情緒時,身為家人或朋友,都應該扶他一把,找機會幫他把悲傷的情緒發洩出來。 |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
![]() |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 |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