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村》
大溫「愛心專車」嘉惠弱勢族群
文/林幸瑩

在大溫哥華,隨處可見一種黃白色相間的小型巴士,穿梭於大街小巷中。不知情的民眾或觀光客,或者以為是學校的校車,然而它前後面藍色的小輪椅標誌,又顯示了是有特殊用途的。那就是加國完善福利制度下的產物,以嘉惠行動不便者為主軸的「HandyDART」(以下簡稱「愛心專車」)。

「愛心專車」是一種透過電話預約,對乘客做從登車地門口到目的地門口的服務,在北美洲及歐洲早已行之有年。以加拿大為例,即已實施二十五年,剛開始是由慈善團體以私家轎車接送需要者,後來因為成長太快,乃改由政府交通部門接手。目前全國各主要城市均有此系統運作,大溫使用範圍涵蓋八區,並以契約方式形成緊密的組織型態──Translink。

我來溫哥華後不久,即在家庭醫生處拿到一張行動不便的體檢證明,於是成為「愛心專車」的常客之一。幾個月搭乘下來,深深感受到加國政府的德政,與所有納稅人的愛心;由於這種福利措施,目前在發展中國家尚少見,但卻可能是未來社會的一種必要服務。記者因此走訪該組織的企劃經理賽蒙先生(Simon Dennison),在他親切的接待與詳細解說下,對於這套系統運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故特以此饗讀者。

賽蒙先生是一位身高一米九三的友善白人,出生於英國,二十年前在中國廣州與華裔鄭月嫦結褵,兩人曾一起回到英國,後來便移民溫哥華。那天為了讓採訪氣氛輕鬆一些,我先請賽蒙談談異國婚姻的甘苦。賽蒙說,剛開始因為文化背景的差異,是遭遇過困難,但現在好多了。賽蒙並舉例說,東西方想法、價值觀的不同,就好像你問中國人「要不要喝茶?」對方基於禮貌常會反問「你要不要?」但若是西方人,他們就會直接回答說「要」或「不要」了。經這麼一問一答,果然,我與賽蒙間的熟悉感增加,於是就正式切入HandyDART的主題了。

依賽蒙的介紹,大溫地區共有三百輛的「愛心專車」,登記乘客兩萬人,每年接送服務達一百二十萬人次,且以3%的速度在增長中。「愛心專車」的服務對象以無法自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者為主,包括肢障、智障、失明者或肌肉萎縮者,其中60%到65%是老年人,並以女性居多,這或許與北美洲女人多較男人長壽有關。

通常一些尚有行動能力的不便者,外出時所以需要搭乘「愛心專車」,多是因為一般公共汽車的階梯太高,令他們「望而止步」。對此,賽蒙說,目前有關當局已在改進中,大概到2008或2009年,全部的舊公車均將由低階梯的新車取代,屆時,一部分的「愛心專車」使用者,應可轉而搭乘公車了。另外,有些殘疾在外表上很難看得出,但他們的身邊往往隨時須有人幫助,此時陪同者就可免費一起搭乘「愛心專車」。

平時,我因為在溫哥華唐人街工作及食宿,外出機會不多,只有週末的時候會回南區列治文市弟弟家。所以我會在兩天前,也就是週四上午八點半打電話到「愛心專車」的辦事處預約車子,通常都是忙線,但也很快就可接通。對方工作人員會先問我的名字,待從電腦上找到後,會再問我:想搭週六幾點的車子,以及哪一天的幾點要返回。所謂「有去有回」,預約是連回程都順便訂好的,這一切,在幾分鐘內即可敲定。而如果臨時想取消車子,只須在一小時前以電話告知即可。賽蒙表示,自2005年4月,Translink啟用電腦自動訂位系統後,原先每一通電話費時五分鐘,現在已減至一點五分鐘了。

「愛心專車」的使用者,除了像我這種不定期回家,或是去逛街、用餐、理髮美容或參加社交活動……等等,須在兩天前預約外;另有65%是屬於定期客戶,他們通常會在固定時間去看醫生,或工作、上學等。賽蒙說,譬如洗腎者,每週一、三、五均須前往醫院,所以他們不必每次打電話叫車子。而讓賽蒙百思不解的是,在溫哥華,用「愛心專車」的亞裔洗腎者,其比例竟然異常的高呢!

(未完待續)



BACK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