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林聖哲醫師─溫哥華的「環保鬥士」
文/林幸瑩

(文接592期A4版)

雖說如此,但為什麼加拿大人對環保的觀念特別尊重呢?林老師說這可由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的教育配合來看。加拿大的父母很喜歡帶著子女去接近大自然,所以在十五個最佳家庭休閒活動選項中,「荒野賞奇」居然是最受歡迎的活動;在學校教育上,從小強調開放性、啟發性的方法,鼓勵學生發掘問題並找出答案,因此養成了開闊的人生觀;此外,社團活動、媒體經常提供教育性的服務,也一定程度的提昇了人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

那天下午,在林宅的地下室,我認真的聽著林老師講述一些環保觀念,彷彿上了一堂寶貴的大自然課。林老師個頭不高,但思緒敏捷,一談起「生態」、「環保」,眼神發光,口若懸河。他說:「環境是很可貴的,但很多生命均在不小心中被人類傷害了,所以一定要到大自然現場,透過仔細的觀察,深入的生態解說,才能了解生命的存在。了解植物與動物一樣,也有生老病死,也在做很多適應環境的努力,這是一種環環相扣的食物鏈。所以要從自我教育做起,並將經驗傳遞到下一代;要知道,唯有群體健康,個人健康才存在。」

林老師因此鼓勵大家,除了吸收環保知識外,最好是採取行動,為環境教育社團當義工,進而成為幹部,才會成長並了解困難所在。譬如他與其他義工常舉辦的「綠色文化生態旅遊」,除了可以了解環境中動植物的關係及其對人類的影響;也可認識到當地社會文化,並與人進行交流;最後更可對當地經濟有所貢獻。比起一般旅行社組織的旅遊團,每到一處,匆匆拍照即離去,實在是可學到更多且有意義的東西。

「綠色文化交流俱樂部」經過幾年苦心的經營,足跡已遍及加拿大大溫哥華、卑詩省和美國華盛頓州各地區公園、野生生物保護區。林老師或義工們,藉著大自然隨處可見的教材,向參加的華人說明自然的歷史、動植物於不同季節與不同生態環境下生存的策略、人為的影響,以及我們能從自然學到什麼,能為環境做什麼等等。而為了累積這些知識,林老師其實自1994年即加入溫哥華自然歷史協會,及參與大溫哥華地區公園局所舉辦的數以百次的生態演講,難怪他做起環保工作如此得心應手。

訪談最後,林老師不忘再次強調「綠色文化交流俱樂部」的宗旨,是在推廣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說,人類乃大環境的一部份,所以要與周圍環境好好相處,善待並運用之,彼此互利互榮,才可永續經營。的確,反觀目前地球暖冬現象嚴重,天災、人禍頻傳,大自然已在做出嚴正的抗議了。此時,人類如果再不有所覺醒,還談什麼「愛護子孫」的空話?但若是肯反思,只要從現在做起,由自我教育紮根,環保工作永遠都不會嫌太晚的。

要拯救地球,給後代子孫更好的環境,我們實在迫切須要更多的「林老師」來加入,否則光林老師一人要忙壞了。這些年來,他除了籌劃、帶領每週各項活動外,還要接受各界演講邀約,定期為數家中文媒體撰寫生態專欄,並發送有教育性的電子郵件給會員、會友,甚至美、加、亞洲關心生態環境的個人、社團、學者專家、民意代表或政府官員。所幸林老師有一位賢內助也對生態保護有十足的熱忱,全家都是「環保鬥士」,始終給予全力支持,這應該是林老師最感安慰的事了。

(續完)



BACK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