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尊最新開示》
佛性是平等無分別的
<師尊蓮生活佛2006年4月11日夜訪台灣雷藏寺法語開示>

諸位上師、法師、各位同門,大家晚安!(眾熱烈鼓掌)

這次回到美國以後,因為吐登達吉上師的圓寂,所以我又飛去香港,然後我又回來台灣看看我的父親。也就是因為這個因緣,所以突然之間,我又想到台灣雷藏寺來看看大家,於是就決定在今天晚上──夜訪雷藏寺。(眾熱烈鼓掌)上回幾次來,人很多又很擠,想要仔細看,也看不到什麼。今晚,在這個時候來,因為人比較少,也比較輕鬆一點,(眾熱烈鼓掌)不是說法,也不是灌頂,只是來拜佛。(此時,璧燕法師說:同門是否有修法上的問題要請問師尊?可以提出三個問題,有問題的趕快舉手發問,不要不好意思。)

問題一:請問師尊什麼是「無根樹」?

師尊:喔!那是我寫出來問你們的,不是問我的。(眾笑)每一棵樹都是「有根」的,那麼,為什麼是「無根樹」,你們要好好的想一想。

問題二:請問師尊「佛性」是否可以用「六根」去認取?

師尊:因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和「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相關在一起,所以「佛性」本身跟「六根」、「六塵」和「六識」都是有關聯的,但還是會有分別,一切的分別就是在於「六識」、「六根」和「六塵」。而「佛性」本身是沒有分別、平等的,清淨的就是「佛性」。

譬如,我們人的眼睛看一個東西就會有分別。你「看」他,是「男」的,而你「看」她,是「女」的,或者,穿的衣服是什麼顏色,這也都是有分別的;一「看」過去,這個人長得很高,而那個人長得很矮;「看」面相,這個人長得很美,或很醜,這都是有分別,也因此才有「十八界」。而沒有分別心的,才是「佛性」。但是,如何用「六塵」、「六根」和「六識」去認取本身原來擁有清淨光明的「佛性」,這當中是有關聯跟差別的,然而讓「佛性」本身不惹六塵,要如何去認取呢?需要自己慢慢想。謝謝!(眾鼓掌)

問題三:請問師尊「愛恨情仇怨亦遲,竹下又見舊相知,吟風翠羽插竹甚,看開看淡無一絲。」這詩是什麼意思呢?

師尊:喔!她講得是我的畫,我畫了竹子和兩隻小雞,所以有這首詩。我們現在就是在這種狀況下:看到所有同門,大家一起坐在這裡。「愛恨情仇怨亦遲」:「遲」字的意思,就是過去、現在和未來。若以這個時刻來講,它是早,又算是遲,而「遲」字比較有詩意,遲了才有意思。「竹下又見舊相知」:在這個屋簷下,又看到很多舊同門,大家相知相惜。「吟風翠羽插竹甚」:像這樣的晚上跟從前的晚上有什麼差別呢?所以我們不要再去提過去的事情,而是要將它看開,也要把過去的事看得很淡,彼此的心中都沒有留下一絲的愛、恨、情和仇,通通都沒有留下,就只有彼此一起修行,一起清淨,一起成就「佛性」,大家明白嗎?(眾鼓掌)

問題四:請問師尊在「神行悠悠」的書中,提到「羊角風」,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情況?

師尊:「羊角風」,你看看羊角是長什麼樣?羊角是彎起來的,而且是旋轉的,可以說是將龍捲風縮小,從天上一直到大地,它旋轉的時候,就像羊角,所以將龍捲風縮小,就是羊角風。(眾鼓掌)

同門繼續問:師尊在書裡提到「羊角風」的意思,是師尊的一個至親,到底是怎樣的情況?

師尊:喔!在書裡提到的,要拿書給我看,因為我年紀大了,(眾大笑)所以我只能跟你們解釋「羊角風」。問我寫在書裡面的「羊角風」,我也都解釋過了,這「羊角風」呢?是我問你們的。(眾笑)那麼,「羊角風」是誰?現在我們問問蓮哲上師,「羊角風」是誰呢?(眾笑),不是你來問我,而是我來問你,就像「無根樹」一樣,「無根樹」是誰呢?請站起來,站在那裡,有沒有看到影子呢?(蓮哲上師回答:「有」)那就是「羊角風」。(眾熱烈鼓掌)大家想出來了沒有?什麼是「無根樹」?「無根樹」的本身就是沒有「根」,所以早就已經回到原來的「稚性」,因此,也沒有「六根」、「六塵」和「六識」,這就是「無根樹」。(眾熱烈鼓掌)還有問題嗎?

問題五:請問師尊,以我們原有的生辰年月日,再由相命師改過,這樣子好嗎?

師尊:一般來說,一個人的生日是在哪一日、哪一月、哪一年和哪一時,命運都是注定的。若說因為你的命不好,而改你的時,改你的月、日或年以後,第一,讓你在心理上有個安慰,覺得命運已經改變了,這叫「改運」。第二,是「蓋運」(台語),將不好的運「蓋」起來,不讓它在冒出來。第三,一般來說,讓你一切吉祥,解除掉你命運中的兇煞。這是一個方便法,可以信之,也可以不用太相信。

同門繼續問:那麼,若將來往生以後,要稟報的是原來的生辰?還是改過的?

師尊:已經是往生了,有改跟沒改都是一樣的。(眾笑鼓掌)

問題六:最近師尊提到「明心」「見性」,我就常常在想這句話,後來便想到「無常」二字。

師尊:你是說你將「明心」「見性」用「無常」二字來解釋。嗯!是這樣子的,所謂的「明心」,是先找你的「心」,因為你的「心」有所「見」性,你「看」到東西,你的「心」就會反映出來,也有所謂的「聞」性,就是你「聽」到東西,你的「心」就會反應出來。還有一種是「覺」性,就是你「感覺」到什麼,你在心理上就會分別出來。這都是「心」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心」有「見」性、「聞」性、「觸」性、「感」性和「覺」性,通通都是在「心」的範圍之內。當你明白這個「心」以後,去找這個「心」,找找這個「心」到底在哪裡?

你講的「無常」,是所謂的「世間無常」,講的是一切「有生」、「有滅」,它叫做「無常」。因為這世間的一切都有出生,也有死亡,這就是「無常」。你所看到的「心」,都是有「生、滅」,所「看」到的都會消失掉,所「聽」到的也會沒有,「感覺」到的、所「想」到的也會在突然之間消失,所以你用「無常」二字來代表「生、滅」。那麼,你明白這個「心」的「生」「滅」,再進一 步,你要明白,你的「心」到底在哪裡?到底「心」得到什麼?到底「心」的本身,在「喜」「怒」「哀」「樂」種種的「心」上,是怎麼一回事?你去了解它,就是「明心」。

「見性」是另一回事,你先去明白「心」,因為「心」哪!都是突然起來、突然沒有的,這叫做「生」「滅」。剛才用的「無常」二字,以符合於「生、滅」,若了解「生、滅」的現象,再去找你的「心」是「住」在哪裡?「心」到底畏懼什麼?「心」到底喜歡什麼?「心」到底得到什麼?你就會明白「心」了。謝謝!(眾熱烈鼓掌)

文/賀蘭恭錄



BACK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