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總管」是一位真佛弟子的綽號,幾乎每次來同修時,都會來跟我說高王經已經唸幾遍、尊勝咒已經唸幾遍了等等,令人不由贊歎他很精進。接著他又問我:「你的禪定可以坐幾小時,我現在最多可以坐兩小時耶!」聽完後!雖然覺得怪怪的,不過還是很贊歎他的「功力」深厚,竟然到此境界。 相信許多人聽過禪宗公案裡有個故事,就是以「磨磚成鏡」,來比喻「磨磚成不了鏡子,坐禪又豈能成佛?」之理。猶如「盲修瞎練」與「正精進」只是一線之隔而已,而分隔這一條線的正是我們的「心念」。 自己當然也曾迷思在追求持咒的次數上,在初學階段若有「盲修瞎練」的現象產生,我覺得也是很正常的情形。只不過,如果我們的「心念」放在比誰的持咒「次數」唸得多、坐禪「坐得久」,雖然也會累積修行的能量,但進步反而會比較慢。 而何種心念才是行者應具的?個人覺得持咒「次數」愈多固然愈好,如果能把心念迴向在「十方法界的眾生」上會更好,如同佛陀八正道中的「正念」,一心憶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施,要「無我」才能入上乘的「法流」。 記得有位同門在問事時曾請問瑤池金母,要如何才能更進一步的修行,金母的回答是這樣的:「要『用心』在每一個修法的儀軌中。」好比萬法唯心,一切唯識所變,一切唯心所現;像是在做大供養時,能把壇城上的供品,變化成曼妙珍寶於無邊無際的虛空,用的就是那「心念」的力量。 所以修行所要加強的,應是我們的「心念」。修行持咒的目的,應不落於次數的累積,而是要使我們的心念,愈來愈「安定」。以心不顛倒、意不錯亂的心,一步一步的實修,「用心」在每一個修法的儀軌中,相信一定可以超越持咒次數的迷思與限制。 |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
![]() |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 |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