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廣角鏡》
楊祖佑:科研要有遠見
只問耕耘 不問收穫

【本報訊】據中央社2004年11月報導,國立台灣大學日前慶祝校慶時頒授名譽博士學位給美國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華人校長楊祖佑。加州大學有五位教授在楊祖佑十年校長任期的前六年內獲得諾貝爾獎,他強調基礎科學研究的重要性與政府要有遠見的長期支持的重要性,在國內各大學經營面臨窘境時,應可帶來一些啟示。

楊祖佑說,美國加州有句俗話,五十年前沒有矽谷,三十年前沒有生物工業,十五年前沒有網路,誰知道十年、二十年後會有什麼樣的新科技呢?也許二十年後,用奈米科技可把人體內不想要的壞細胞一一排除體外,可把所需要的新細胞一一植入體內,人體也將可像機器一樣的修補或更換「零件」,甚或幹細胞治療癌症或延年益壽,將是另一個更高的仙境。

他問,試想一下,這些科技是從那裡來的?如何可以得到呢?源頭就歸結在基本科學的研究,而且是以大學為主、長年累月的基本科學研究,當基本科學奠定鞏固的基礎後,創新科技就會一個接一個的衝破瓶頸,創造出像前面那些成百上千的夢幻性的科技,過程培育了人才,也造成強大經濟引擎,產生富有的經濟。

楊祖佑以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公元兩千年得到諾貝爾物理獎的赫伯特•柯羅美(Herbert Kroemer)為例,二十八年前到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任教時,覺得電機系無法和矽谷附近資源充沛的老牌大學競爭,建議研發合成材料的新方向,早期理論未受肯定,十年前他認為柯羅美的理論應得諾貝爾獎。五年前,楊祖佑從日本工業界請了一位中村修二教授,中村發明的藍色激光就是用柯羅美的理論,中村最近研究出白光,估計再過四、五年製造白光的成本可降低,用白光製作的發光燈不必像愛迪生燈泡以發熱為主、發光為副產品,耗電量可少兩成,是真正的「Cool」,屆時愛迪生的燈泡就將成為歷史。

楊祖佑說,一個新理論往往要等上二、三十年,甚或三、四十年,經過長期考驗,無數的考證,才會受到肯定,柯羅美獲得諾貝爾獎就是例子,柯羅美從未預期要得諾貝爾獎,使他想起中國農業社會的古老哲學「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也正是基本科學研究的精神。今年諾貝爾物理獎的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教授大衛•葛羅思(David Gross)也是歷經三十一年的考驗才得獎。



BACK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