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柯淑玲居士,是一位富有創意的畫家。也是一位樂善好施的佛門弟子。她學佛有年深通禪慧,她具有佛家「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胸懷,她慷慨解囊,濟度孤苦病童無數,她六度萬行造福世間,真可稱得上是一位大菩薩。 柯居士於學佛修道之餘,無意中進入了藝術的領域,她勤學苦練,努力追求。因此對書法、繪畫與音樂,都有相當深入的體認。她有幸得到嶺南派大師──楊善深先生的啟發,使她畫藝大進。楊大師為她開啟了藝術的大門。使她能在藝術的領域中,放懷天地,任意縱橫。她又結識了台灣名畫家李源海先生,李先生帶領著她步上了藝術的康莊大道,使她有能力在中國藝壇上一展長才。她潑墨潑水也潑彩,並將此道發揮得淋漓盡致,使我們在她的作品中,見到了中國當代藝術的新貌,也可以說以她一人之力,為中國藝術開闢出一個新的局面,真是難能可貴。 在中國傳統藝術中,唐代的王洽,曾以潑墨法畫山水松石。他瘋顛酒狂之名遠勝於他的潑墨。其弟子顧況,欲畫先飲,醉後於狂態中潑墨成畫,其狂名遠勝於乃師,此師徒二人皆無作品留傳於後世,後有「破墨」一詞出現,那是指於作畫中用墨時,為求變化,濃墨以淡墨破之,淡墨以濃墨破之。這種技法也未受此畫界的重視,直到南宋的牧谿、梁楷、王澗諸位前賢,才有真正的水墨畫出現,「水墨畫」一辭還是日本人給取的。近年來是藝術學院招生時,將「中國畫」一科改為「水墨畫」。而後又有彩墨畫新名詞出現,若以今日眼光來看,柯淑玲的畫,應是彩墨畫中的潑墨潑彩兼潑水的畫,才是正確的名稱。 一代大師張大千先生,晚年於歐遊歸來,曾畫過潑墨潑彩的山水畫,人人稱讚,大家都認為這才是大千先生自己的創作,而且是登峰造極的精品,所說極是。大千先生作畫時,是先將畫紙裱在木板上。動筆時,他先潑墨而後潑彩,他所潑之彩只有兩種,即石青石綠,有時也用白粉,這三種顏料,都是礦物成份,在畫紙上的擴散能力很差。故大千先生潑彩時,是在潑墨未乾之時去潑彩,或在潑彩的外緣用清水去引導,或將畫板傾斜,以助其流動擴散,這些都是大千先生自己體驗出來的經驗。有理論有技法,可以留給後世參考。 在柯淑玲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她用的潑水潑墨潑彩諸法,異於大千先生,大千先生的畫是墨多彩少,以墨為主,柯淑玲的畫是彩多墨少,以彩為主。她用的色彩,可說是琳瑯滿目,光輝燦爛,她畫中水彩墨三者相互融合的自然流動效果,真可說是妙趣天成。她自己形容說:「墨韻貴在恰到好處的濃淡變化;而色彩貴在適得其所的交融效果。這是『物我合一』的新境界。」她的創作理念,被她自己一語道破。我用禪門所追求的境界,為她下個註腳,那就是「言語道斷,心行滅處。」所以看柯淑玲的畫,是很難用語言去理解的,也無法用思考去論斷。因為這是「自空無中聚,經妙有中得意。」 柯淑玲家住美國西雅圖,曾不遠千里去加拿大溫哥華,問道於楊善深前輩,當她看到楊大師時,楊大師正在寫生,他一筆下去後,問柯淑玲:「你看見了什麼?」柯淑玲說:「我看到了你筆下的輕重緩急。」楊大師作出會心的一笑。這如同靈山會上的拈笑示意一樣,這也就是妙法心傳的不二法門。 楊大師常鼓勵她的話是:「淑玲啊!你潑墨潑得好,很有神,也很有靈氣,要多潑,要多潑……。」從此以後,柯淑玲就縱情潑灑,潑水潑墨也潑彩,在「潑、潑、潑」的原則下,幾年下來,她確是潑出了許多滿意的作品。她曾於二千零一年的十月間,在台北國家音樂廳的文化藝廊中,首次展出她的畫,她以嶄新的面貌,千變萬化的技法,以及亮麗的色彩,獲得了藝界的好評。事隔一年,她又創作了許多更進步的作品,將於二千零三年的元月間,在台北國父紀念館逸仙廳展出,屆時一定又有一番盛況。 我與柯淑玲相識,是在她首次的展覽會中認識的,我們年齡有差距,所學有分別,但我們卻一見如故,十分投緣,所以她邀我寫序文,我就大膽的答應下來了,序寫完後,意猶未盡,又寫了幾句讚語錄於下,以作結束。 日間學佛,月下參禪。頓漸之學,彩墨之間。 吐故納新,風月無邊。怒濤澎湃,雲霞變幻。 千態萬狀,剎那顯見。潑墨潑彩,水中雲天。 琳瑯滿目,乍隱忽現,只能默會,不可言傳。 知名評論家 董夢梅教授 (柯淑玲新水墨創作個展,將於2002年8月24日至9月2日在加拿大溫哥華卑斯大學亞洲藝術中心舉行,義賣所得將捐給當地兒童醫院。) |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
![]() |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 |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