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相論壇》
愛因斯坦的遺憾

筆者曾在真佛報中,以虛粒子(virtual particles)為例,簡略地介紹了「色空不異」之現象。今天我們來談談有關「時空無礙」的問題。當然,還是以近代物理為背景來切入的。

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生平最大的貢獻乃是他發表的相對論了。根據相對論質能互換的原理,原子彈於焉產生,但這絕非愛因斯坦的初衷;這恐怕是他最大的遺憾之一。

其實,愛因斯坦還有一個最大的遺憾,困擾了他一輩子,可惜在他有生之年未能見到任何解答。這是一宗事關物理學最具哲學基礎的問題;他,就是這問題的始作蛹者。

相對論有一個最重要的基本假設(或說大前提):「光速,是一切速度的極限。」

在此提醒大家,這一切速度包括物體的運動或任何訊息的傳遞都是;否則,相對論即不成立了。

讀者或許會認為,光速乃每秒三億公尺(3×108 m/s),非常之快,問題不大。筆者卻不得不說,光速實在太慢了。何以故?眾所皆知,星際之間之距離,動輒百萬光年,換言之,光,要花上百萬年才可由此處跑到彼處。諸位大德試想,若一切訊息傳遞的速度極限是光速,那麼,若 上師要隔空加持某星球上之眾生,問題就大了,因為他們必須等到數萬年、甚至數百萬年以後,才會收到加持訊息;以下筆者不用多說了吧。(此際,不妨參一參佛力「時空無礙」之重要性。)

回過來談愛因斯坦的困惑。此乃起因於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之興起。量子力學在實用上是完全成功的,但在哲學基礎上,有爭議性。此方面談起來極冗長複雜,筆者擬另著書闡述。愛因斯坦極其反對量子力學的基本架構與哲學基礎,當然,此處是針對波爾(Niels Bohr, 1885-1962)、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 1901-1976)等量子力學權威學者之思維方式(即所謂「哥本哈根學派」)。愛因斯坦曾提出不少的思維實驗來質疑量子力學之立論,大多被波爾駁斥掉了;但是有一個思維實驗,直到他們全都不在人間了(1980年代),才有了初步的解答。我們不妨來談談吧。

這個思維實驗稱為EPR實驗,又稱為EPR矛盾,由愛因斯坦及另外兩位在美國普林斯頓的物理學家(普多斯基及羅森),於1935年提出。大意是,他們可以設計出一個物理實驗,其實驗結果將無法用量子力學來說明,除非,有某種訊息的傳遞遠比光速快才能解釋,當然,愛因斯坦認為這是不可能的;「我難以接受這種如幽靈般的超距作用(ghostly action-at-a-distance)。」愛因斯坦如是說。這個矛盾,即使波爾辯駁起來也顯得非常牽強;畢竟,就連波爾也是相對論的忠實信仰者。並且,在1930年代的當時,也不可能有儀器來做這類的測量。

直至半個世紀後(當然中間還有其他理論及實驗物理學家的努力與貢獻),終於,法國實驗物理學家亞斯培特(Alain Aspect),於1982年,使用極精密的先進儀器,証實了這種瞬時的超距作用確實存在;光速或空間之阻隔,是無法限制這種物理現象的成立。此種特性學術上稱為「非局限性(nonlocality)」。

到目前為止,科學界已不得不接受「非局限性」之存在。當然,即使有人持相反的看法,也無法確實提出實驗証據來否定它。

非局限性之交互作用(non-local interaction),具以下特性:

1. 此交互作用,不隨距離變大而減弱。

2. 此交互作用,可瞬時傳遞,不受限於光速。

3. 此交互作用,連繫不同位置,卻不需跨越空間。

愛因斯坦未能活著看到這實驗結果,真是他最大的遺憾之一。

物理學界尚能理解到這一步;

同修們,怎可不理解佛力之無礙?

同修們,三千大千世界,縱使廣闊,

在佛眼裡,卻猶如一芥子;

豈能礙得了祂?

嗡嘛呢唄咪吽

筆者:蓮花麟祐



BACK

願盡形壽禮敬傳承。敬師,重法,實修。
願盡形壽奉法持戒。願盡形壽眾善奉行。
Copyright(c)2001 True Buddha Publication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